第四十章 服装厂重操旧业,六里桥飞身拦车(3)(1 / 2)
大铜乡在80年代初期,从滨海市商业局服装公司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办了第一个乡镇企业,这就是当地老百姓口中的“大服”。第一批有资格进厂上班的人都是各村及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的子女,没过几年,又开办了第二个分厂就是二服,这才招了一些农家子弟,不过这其中大部分也是托人托关系进去的。 进入90年代后,第一批进入大服的工人,其中不乏有一些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工人,他们凭借自身10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掌握的技术,就自己下海办厂,靠着积累的人脉独立接单,成了小老板,也有的几个要好的,由于资金不充足,就一起合伙办厂,可以说90年代中期过后,整个大铜乡的小服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大铜乡也一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加工基地。 工厂多了,自然就会面临本地工人短缺的问题,每年过完年一开工,服装厂就闹“用人荒”。 私人小工厂,经营灵活,他们靠市场调节,通过涨工资发奖金、动用社会关系等手段抢人,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当地熟练工人的工资一年一个价的往上涨,大厂工资比较固定,不能像私人工厂那样随意调节工资,自然就招不到本地工人。 困难没有办法多,这时就有高人出招:“既然本地人工成本高,招不到人,那咱就去外地招!”按照这个决策,很多有实力的大厂都选择在春节过后组织人到河南、AH等人口大省招工。 他们先在当地找到能带人的工头,工头的工资按人头定,他能带多少人就给多少钱,如果能招到熟练工,那就工资加倍,而且待遇也好,招人过程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吃住,来回车费,厂里全部报销。 接来的工人基本很少是熟练工,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这些人接到厂里后,还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工人序列,需要先到学徒组报道,经过三个月培训才能初步具备生产工人的能力,学徒工从外地接来,经过培训,到能上岗,这之间吃住行等发生的费用,每人至少六百块钱。 等工作一年后,学徒工成长为熟练工,厂里为了减少工人出走的流动性,也是为了防止培训费用打水漂,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平时对厂里工人嘘寒问暖,逢年过节除了发礼品,还会给每个外地工人发一份特殊的关怀红包,以加深工人和工厂之间的感情。 马厂长和王德庆过了年还没到正月初五,就依照厂里的指示,着急忙慌的找人找车,带着现金去河南AH招工,到了正月底才招了一车人回来,这其中还有一大半是生手,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工人是去年的老工人。 从河南回来后,晚上下班,马厂长和陈书记在警卫室聊天,马厂长诉苦地说:“我的妈呀,去河南招工哪里是去接工人去呀,整个是接奶奶去的!工头老王带着德发我们,跑了半个沈丘县,挨家挨户的拜访人家,老王更像是个孙子一样进谁家的门,先给人家的父母上烟,拉家常套近乎,德发还笑话人家是发烟器,好不容易把人聚齐了,凑够一辆车,雇好车后刚准备往回走,当地的政府又不让走,必须让接人单位按照人头,每个人交100块钱的劳务费,人家说的也有道理,你们把人都接走了也影响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 “唉,真是缺人呢,在出河南的高速路口,拉人的大客车排出有好几里地远,一眼望不到头,都是咱们宝池县这边的服装厂接人的车,”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看了我们一眼,很严肃的对陈书记说:“老陈那,这几天工人刚到,人员情绪还不稳定,咱们这几天接的单子还没有投产,工人马上也上不了班,肯定要到处走动,联系老乡啥的,我听说咱们附近有的工厂还没招到人,就专门出高价,把人家从河南辛辛苦苦接过来的人挖走,你说这些人缺德不缺德呀?这几天工人们要是出去玩儿,兴许就被这些个人盯上,你们可要注意呀。咱们辛苦接来的人可别让人家挖走了!” 书记老陈接过话说:“我也听说有这事儿!去年马庄子那边就有人把厂里接来的工人,通过老乡联系忽悠出来,晚上用车接走,为这事厂里还打了官司。” 马厂长站起来对我们几个说道:“五哥你们哥几个费心了,近期多注意点,有不认识的可疑人士,或者是说来厂里找亲戚和朋友的外地人一概都不让进,等过几天开工生产了,咱也就好管理了!” 自从工人接进工厂后,陈书记和王德发天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值班,德发是耿二哥的好朋友,比我大三岁,也是复原军人,原来在乡镇企业当保卫科长,他表面上大大咧咧的,但是很有心计,平时穿着一身运动衣,没事总喜欢模仿拳击和人比划几下,长了一副大脸,脸上坑坑洼洼的,蒜头鼻子,眼睛不大,还整天眯着,装出一副别人看不懂他的样子。他和马厂长都是农场场部书记聘请过来的,还给他们两个转了商业户口,这在当时可是很有档次的待遇。 德发是厂里的业务员,有时候说话牛bi闪闪,和天津客户说话就用天津口音,和BJ客户说话就用BJ口音,真要来了个外国客户他就躲到一边不说了。 记得初次见面时,他伸出手要跟我握手,手刚握到他时,就感觉他突然发力试探我,我运气到手上,和他较起了劲儿,没多一会儿,他脸红脖子粗地赶紧抽出了手:“兄弟,手劲儿可以啊!” “凑合吧,还是老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