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1 / 3)
此去大辽上京,路途遥远。他们需要沿东北方向穿过一片戈壁,来到黄河边上的河曲府,由此进入大辽境内,然后横穿燕云十六州,抵达东面的檀州,再转而向北去往上京临潢府,整个路程至少要十天时间。若是想走直线缩短行程,中间就得穿越两片大沙漠,极其艰险。而燕云十六州是一片繁华之地,绕道此处,要轻松得多,他们也正好可以借此观察大辽国内的局势。
一行人在戈壁中风餐露宿了两三日,终于跨过夏辽边界,进入了燕云十六州。刚过河曲,七斋四人就感到分外亲切。这里虽然地属大辽,但居民大多是汉人,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一片静谧的田园风光,与中原大同小异。大辽国内,契丹族与汉族是分开管理,因俗而治,就连律法都是各自一套,汉人适用的是唐朝律法而不是契丹律法,因此也极大地保留了汉人的民俗民风。契丹本是游牧民族,但也有不少人融入这片汉人的土地,改为耕作过日。
在夏呆久了,几人此番终于又能沉浸在熟悉的乡音中,自然心情大好,纷纷下了马车,沿着碎石铺成的乡间车道漫步而行。
“这里一点都不像大辽,倒是像极了我们大宋的村落。”小景一边抚摸着路边的野花,一边兴致勃勃地说道。
见小景如此发自内心地欢愉,王宽知道她是想大宋了,不禁感慨道:“说起这燕云十六州,本来一直就是汉人的领地,也是自秦汉以来中原抵御北方外敌最重要的屏障。可就在一百年前,后唐大将石敬瑭拥兵自立,他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就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大宋建国以后,几次与辽开战,都是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导致此地常年战乱饥荒。之后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一直休战至今,这里才恢复了如今的宁静。”
“我觉得这样很好啊。”小景眨了眨清澈的眸子,“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属于哪个国家有那么重要吗?”作为渤海遗民,她对这番话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一旁的米禽牧北却不禁失笑,“你们这些宋人倒真是慷慨啊。既然王公子知道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重要屏障,那也应该知道,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地带便会门户大开,契丹的铁骑就可以毫无阻拦地直踏华北平原,直取大宋的心脏。这么大的隐患,你们真的就不在乎吗?”
“夺回燕云十六州自然有利于大宋,但也不能通过战争的方式。”赵简反驳道,“从战争中获利的永远只是少数野心家,遭殃的总是无辜的百姓。现在宋辽和睦,边境安宁,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更何况正因为有了燕云十六州,辽人才会积极地学习农耕,接受大宋的习俗礼仪,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王宽点头赞同:“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赢得人心才是最重要的。赵简说得没错,契丹人比起一百年前已经温和文雅了不少。我听说当今的大辽太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大宋文化推崇备至。如果宋辽能通过这些民间交流结百世之好,我们又怎么会对契丹的铁骑整日提心吊胆呢?”
“这么说,你们是指望汉化契丹让他们丧失斗志,最好再被大宋传染上重文轻武的毛病?”米禽牧北揶揄道,“这倒是我们夏喜闻乐见的。”
“至于对夏,”王宽正色道,“我有另一句话回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大宋不求战,却也不畏战。必要的时候,亦能以战止战。”
“有意思。”米禽牧北饶有趣味地看着王宽,“王公子有如此眼界和气魄,实乃将相之才啊。不过还好,大宋像你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当今大宋朝堂满是惧怕战争,鄙弃兵戎之人,难怪有人会痛心疾首,一直对这浮而不实的宋辽盟约耿耿于怀……”
米禽牧北意味深长地一笑,却看得赵简心里一惊,“你什么意思?”
“韩断章,你们还记得吗?”
七斋几人顿时停住了脚步,吃惊地望着米禽牧北。
“据我所知,韩断章在大宋真正的合作者并不是陆观年,而他的最终目的,是要挑起宋辽战争。这也正是他那些合作者的授意,因为他们想让大宋借此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米禽牧北接着说道。
话音未落,赵简刀锋般的眼神已经刺向了他。
米禽牧北面对她却是一脸陶醉,“我越来越喜欢你这么看着我了。”
元仲辛一听这话当即七窍生烟,噌地挤过去挡在赵简身前,龇着牙对米禽牧北露出一脸狞笑,“你喜欢我这样看着你吗?”
米禽牧北顿时像吞了只苍蝇一样哑口无言。元仲辛恶心起人来真是毫无底线。
赵简把元仲辛推到一边,“别闹,我有正事要问。”她没有理会元仲辛委屈的眼神,严肃地问米禽牧北:“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难道你在大宋的合作者也是跟韩断章合作的人?”
“你猜。”米禽牧北又习惯性地打起哑谜。
“都有谁?韩奇?魏竦?”
“再猜。”他脸上挂着不置可否的笑容。
赵简冷冷地移开质询的目光,“我迟早会查出来的。”
米禽牧北轻声一笑,像是在奖赏赵简的态度,主动说道:“有件事我倒是可以告诉你。他们想挑起战争的目的不仅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