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8章 官员和军人等阶(1 / 3)

加入书签

产量是一个问题,农作物的品种也是一个问题,夏国疆域内连带着新航线区域发现的可以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都被夏国尝试种植,然后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扩大种植规模,主食要有,蔬菜也要有。

但有一种农作物是现在苏焱最渴望得到的,甘蔗,若是能够得到甘蔗,夏国就可以大规模产糖了,现在夏国只有麦芽糖。

疆域篇

疆域篇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夏国的疆域要少于夏国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夏国不断对外征战,城池外七天路程内都没有其他部落存在。

不过势力范围却不能算是夏国的疆域,夏国本土四个方向尽头的城池最多一天路程远的地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算是夏国的大致疆域,大部分夏国人只会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很少远离这个范围。

从五年前的二十一座城池增加到如今的四十一座城池,数量几乎翻倍,夏国疆域增加面积可想而知。

其实疆域大小对夏国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口,人口多了,才需要大一些的疆域,人口少却占据大面积疆域,光是各座城池之间的沟通就需要浪费大量时间。

苏焱想了想,在《夏国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中为夏国的疆域立下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优先将夏国本土和蓄城区域连接起来,即从蓄城区域到夏国本土最西方的城池之间,用多座城池连接,两座城池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第二个目标则是人口篇中的每年最少建造五座城池。

实际上还有第三个目标,即县镇制。

今年里苏焱已经将县镇制计划制定完成,明年就会施行。

初步将夏国四十一座城池划分为七县,县的名字不另起,直接用县城的名字。

七个县分别是:

以中京城为县城的中京县,下辖包括两座远离黄河的城池在内共六座城镇;

位于中京县北方,以源城为县城的源县,下辖三座城镇;

位于中京县东方,以漓城为县城的漓县,下辖七座城镇;

位于漓县东方,以泱城为县城的泱县,下辖五座城镇;

位于中京县西方,以温城为县城的温县,下辖六座城镇

位于温县西方,以泺城为县城的泺县,下辖五座城镇

位于泺县西方远离夏国本土,以蓄城为县城的蓄县,下辖二座城镇。

如此一来,夏国的四十一座城池将按照等级分成王城一座、县城六座、城镇三十四座,城镇的规模暂时保持不变,陆续的将会扩建王城和各座县城,使之能够容纳更多人口,以此作为一国和一县的中心。

另外城主的称呼也要进行改变,城镇的城主为镇长,县城城主为县长,都城城主也是县长,唯有苏焱是王。

县镇制出来了,夏国的十二部也要进行一些改变,十二部位于城镇的分支机构为“处”,位于县城的分支机构为“局”,处设处长,局设局长,部设部长

以户部、源城、赤城举例,户部源城分局,户部赤城分处,而不是户局、户处这样的称呼,非常不好听,只有将“户”扩大到两个字叫起来才能好听一点。

夏国的管理机构扩大了,与此同时,苏焱也制定出一个不算是品级的官位等阶。

第一阶,中京城县长、十二部部长;

第二阶,中京城副县长、十二部副部长;

第三阶,普通县县长;

第四阶,普通县副县长、局长;

第五阶,镇长、副局长;

第六阶,副镇长、处长;

第七阶,副处长;

还有第八阶和第九阶,都是副处长之下更小的官吏。

这只是官员体系,还有军队体系。

第一阶,兵部部长;

第二阶,兵部副部长;

第三阶,旅帅,两团为一旅,共一千八百九十四人;

第四阶,校尉,两镇为一团,共九百四十六人;

第五阶,镇守,五队为一镇,共四百七十二人;

第六阶,队长,两屯为一队,共九十四人;

第七阶,屯长,四什一屯,共四十六人;

第八阶,什长,两伍一什,共十一人;

第九阶,伍长,五人为伍,共五人。

什长和屯长之间实际上还有副屯长,副屯长等阶为七阶半,副队长即六阶半,依此类推。

目前夏国最大的单独作战单位是骑兵部队,是一个团的规模,苏焱会在明年里正式确定骑兵团的编制。

就像是之前夏国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其实都是一团的规模,征战日部落阵营和渔部落时将两个军团合在一起,即一个旅的规模,更大的师编制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等师编制出现的时候,苏焱会再一次更改军队体系。

另外需要说一下,官员体系和军队体系有部分接触,毕竟夏国的军队类属于兵部,但军人晋升体系不会按照官员体系走,只会按照自身军队体系走。

夏国施行县镇制后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县城扩大规模只是一个,处级机构不需要变动,但局级机构需要变动一些,比如说兵部分局,县城的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多了,与此同时,野/战军和城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