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剑南(1 / 2)
五代兴唐正文卷五八、剑南在平定交趾后,朝廷的势力,便从川南、都泥江和朱鸢水三个方向进入杨氏所建立的“大义宁国”境内,恢复大唐时对剑南道的统治。
在大唐灭亡的同时,在剑南割据的南诏国也是走向了变亡。先后出现郑买嗣所建立的“大长和国”,赵善政所建立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所建立的“大义宁国”,这几个政权的交替更换,相互厮杀,也是引得剑南地方民不聊生,怨气冲天。
共和十四年,杨诏发动兵变,囚禁其兄杨干贞,自立为王。
段思平与善巨城守将高方、董伽罗联合,趁机起兵。
共和十七年,段思平率军在据桥大败杨军,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在得知兵败的消息后,弃“羊苴咩城”逃往威楚府,并向朝廷称降。
杨氏势力,在段高联军的打击下,在战场上接连失利,整个所谓的“大义宁国”局势在一年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彻底糜烂。
时值春夏之交,剑南道的气温倒也算是宜人,比交趾和广南西路潮热的气候要显得清凉了许多。
交趾镇守使李继忠所部在水师的配合下,三多大军浩浩荡荡沿南定江进入秀山郡,从南部向昆州进军。
而岭南西路招抚使安审琦、静江节度使何福进也是率军从罗雄前往昆州。
在川南,川南节度使李仁罕攻会川府,黎州汉源镇守使张觉攻建昌府,唐军趁机大举直入剑南。
此时哀牢山的山地间,唐军的队伍延绵三十余里,相互之间依然保持着有机的联系。
由于剑南崎岖的山地地形,自大军进入昆州之前,便不可能在行军的时候还保持严谨的军阵了。为求稳妥和避免意外,李继忠仔细规划,令大军放慢行军速度,各军呼应前行。
尽管速度不快,但是三万多大军在进军时,也是浩浩荡荡。
此时的剑南,内乱自生,朝廷大军在进入其地后,根本就没有遇到抵抗,所到之处皆是望风而降,倒也省了唐军许多麻烦。这受够了战乱之苦的剑南百姓在见到朝廷大军后,反而是感激涕零,主动为大军带路,争当向导。
只不过李仁罕在进攻会川府时,却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南诏军也是没了退路,段思平之弟段思良纠集了两万余兵马,意图据城顽抗。
六月,延绵的红色旗帜出现在南诏军的视野当中。
李仁罕率三万南川军包围会川城,战斗随之打响。
战鼓阵阵,攻城的部队陆续在城外的坡地聚集列阵,队伍以数百人为一阵,部分火炮已经在城外的山头上摆开。
“怎么到了现在,南诏人还妄图据城顽抗?”从建昌率军赶来支援的张觉在观察了一下城头的情况,把手里的望远镜放下后说道。他是李仁罕的外甥,是朝廷为数不多与主将有亲属关系,而没有被调离的统兵大将之一。
现在进攻城池对唐军来说,已经基本不算是什么特别困难的问题。
“他们也是没办法,再跑大军就直趋羊苴咩城下了。”李仁罕说道,他的部队久在川南,对于穿山越岭已经是十分适应,而且有马湖江上的水路运输,他也不用担心后勤补给问题。
所以,他的心里倒是一点也不着急。
张觉摇了摇头道:“上面的命令是尽量多抓俘虏,这剑南地方,许多道路都要重新整修,用人的地方太多。这从交趾修往昆州修路还要更容易一些,想要从川南把公路修到这里,却是十分困难。”
“就这样吧,先吓唬他们一顿,然后再劝降!”李仁罕说道。
这时战鼓擂响了起来,几支攻城的唐军的军阵开始缓缓逼近会川城下,隆隆的炮声响了起来,炮弹在城头上炸开,腾起一团团的火光和浓烟。
红旗飘扬,唐军从三个方向同时发起了进攻。
此时参与攻城的华夏军规模只有六千余人。但对于第一次面对朝廷大军攻势的南诏军来说,却是面临前巨大的压力。火炮和排枪,压制着城头的弓弩手们几乎无法进行还击,只要身形暴露得稍微多一点,就会中弹惨死或是受到重创。
炮弹打散了城头上守军的阵形,火枪又压制着他们的反击。推着云梯的刀盾手们轻易地就冲到了城下,将云梯搭上了城头。炮弹在城头上飞舞、爆炸,守城的南诏军冒着炮火和弹雨朝着城下投下石块和擂木。
守军的伤亡剧增,过了好一阵才发现唐军并没有登城,架起云梯只是为了吸引城头上的守军暴露目标。仅仅在第一轮的交手中,便造成了守军上千人的伤亡。
在城头督战的段思良这才看得明白,朝廷大军之所以不做强攻,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强行攻城的能力,而是为了不断消耗守军的实力,摧垮他们的战斗意志,以减少自己的伤亡而已。在战前还有一些信心,毕竟他的祖上也曾经大败过唐军,为南诏立下过汗马功劳。
现在看来,他想得太过离谱了。
朝廷大军的火器之利,让那些从建昌府逃出来的南诏军将谈之色变。
战斗只进行了半天,段思良已经切身感受到了与唐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他原来所倚仗的所谓蛮部军卒的勇悍根本不值一提。
这枪炮声接连作响,手下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