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五五、建城(二)(1 / 2)

加入书签

五代兴唐最新章节!

安金全很快给李岌送来了一千名征募的民夫,后续征募的劳力还在陆续送来。

李岌把自己所修建的第一座堡城地点选在了八棱山下,也就是后世得胜堡城的地点,卡在云州通往北地的山口处。另外,在饮马河与如浑水的交汇处,那边山窝子似乎可以建成一座巨大的水库。

跟随商队而来的随军工匠们对于晋阳皇家庄园的的许多施工器械都很熟悉了,比如吊杆,拥有木制滑轮组装置的旋转吊车,双人就能操作的简易滑轮式打夯机,另外就是大量的木工机械和工具,使得整个的筑城和修坝进度提高了很大一块。

原本一片荒凉的如浑水(御河)河谷两岸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工地,这片山口的南部如浑水河谷山口与饮马河交汇处,正在修筑拦河大坝。在八棱山脚下,一座黄土夯筑而成的城池已经是夯筑地基,初具雏形。

古代造城,实际是就是把这道一丈多宽两丈多高的土墙围出一道巨大的院墙,在墙上预留几处城门。如浑水拦河后形成的水库,正在位于堡城的东侧从,不但可以用来灌溉城内的农地,也可以为护城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李岌仿照记忆中的欧洲城堡方式,把传统的四方形城池变成了八棱的棱堡形状,这种欧洲式的棱堡样式没有射击死角,弓箭手们能够更有效地阻止敌人从侧面的城墙攀爬上来,防御性更强。

这个年代在草原上筑造城墙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用黄土夯筑,外面包砖,往黄土里添加石灰和干草杆增加强度是可以的,至于传说中的用糯米水拌土,李岌则没有这份兴趣。修水坝李岌还能指点一些,而修筑城墙,显然军中的工匠们要有经验得多。

以前夯筑城墙,没有什么好办法,这黄土都是由军卒靠人力担筐,从两旁挑上去的,不仅费工费力,而且因为施工的地方限制,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就算是数百人肩挑人扛,每天也修不了几丈城墙。

如今在旁边竖起了十几座高大的滑轮吊架后,只用三、四人拉扯绳索,就能将装了数百斤黄土的大柳条筐轻易吊上了城头。如今是十几处地段一起施工,筑墙的速度快得惊人,是原先的三、四倍。

由于许多自制木质器械的应用,运送土方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夯筑城墙的进度自然也就快了许多。

云州之地原来多为草原部落所有,在唐代也主要用于安置内附的草原部落。此时牧民居多,朔州、马邑一带的农户还要稍多一些,从云州往北,丰州和云内一带几乎都是牧场,没有被开发过。

李岌并不太关心南边的战事,而是更关注北方的安全,现在没人会理解契丹如果发展起来对于华夏的危害会有多大。他所要做的,是未雨绸缪,限制契丹人往南和向西扩展的空间,最少也要做到迟滞对方扩张的速度。

本来云州地方的人就很少,因为今年的祸乱,又被契丹人劫掠了一遍,人口就更少了。李岌在完成统计后,才发现自己所辖的云州、丰州和云内三州,总人口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七千户人家,其中还有七成是北地的草原部族。

人口是个大问题,如果没有人,就是把堡城建得再高大坚固也是没用。

五万多匹的呢布、麻布还有丝绸,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被交换了五分之一,另外最受牧人们欢迎的商品就是刀子,不管是长刀还是短刀,都是不时在草原上要与野兽搏斗的牧人们的最爱。李岌的管家张淦略显肥胖的脸上笑出了花来,在另一处的营地里,已经堆满了牛皮、羊皮和小山似的羊毛。

新的牧场正在慢慢成形。

现在,在周边放牧的牛羊已经有一千多头牛和上万只羊已经换成了新的主人,被安置在御河和饮马河两岸进行放牧。

商队出售的钢刀是原来晋阳监和太原府里的库存武器,李岌已经看不上这些原来亚军囤积的武器和甲胄,所以把这些库存运到草原上来出售。虽然这些东西不是用最好的钢材来打造的,但确实是钢制品,虽然是那种用生铁和熟铁并在一起反复锤打出来的“锻钢”,质量还是铁器要强了不少。牧人们也不是傻子,对于商品质量的好坏还是心里有数的。原来心里没数的,经过比较后也就知道了。

人类破坏环境的能力确实十分强大,不到一个月的功夫,正在建设的八棱堡城御河周边原来林木茂盛,一生葱绿的河谷地带已经被砍伐成光秃秃的一大片,甚至连草原地带的树木也被砍伐了很多。

李岌眼看着一大群人拿着晋阳监新制造出来的大带锯,轻易地一棵棵生长了几十上百年的钻天大树放倒,有时候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后世的义务植树动运是个好的传统,他觉得很有必要把这项传统拾起来,在古代就开始发扬光大。现在已经过了植树的季节,李岌只得命人建起了一处苗圃,先培育树苗,等秋天到来的时候再栽种下去。

至于屯垦,他计划先种牧草,采取先牧后农的方法。

这在后世证明是在边疆屯垦戍边最为适宜的一种开发方式。

站在山顶上,眺望草原,有时会有一种在大海上驾驶轮船航行的感觉,苍茫的草原和大海一样广阔。特别是在春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