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金陵(2 / 4)

加入书签

抚养,但名分上还是二房所出。陆氏给白亦真取的这个真字,就是希望她能秉性真纯,别像她爹那样似的,没事儿净整些虚头巴脑的。

因为这个,白府偌大一座宅院,连一尊神佛像都没有,看不到一丝香火气。寻常人家大抵都会请张神像供奉,以祈福禄寿禧,这些在白府是通通没有的。

对她二叔……不对,现在应该尊称一声文妙真人,对文妙真人的行为,白亦安很是不以为然。你要是真想修道,那干嘛还要成亲呢?得亏二婶冯氏后来改嫁的对象不错,不然现在白家都要被戳脊梁骨。

崇元二十八年秋,为先皇后居丧三年的太子因悲伤、劳累去世。当时京城一阵动荡,次年白成文外放出京。

而对圣人的打击还不止于此,崇元三十四年冬,皇太孙因乘舟前往瀛台拜见圣人时不慎落水,感染风寒去世,年仅二十五岁。只留下一个不满三岁的女儿和孕期刚满八月的太孙妃林氏。

圣人自此再没住过瀛台。

而太孙妃林氏得知太孙病亡,当时便动了胎气。挣扎一天一夜,产下一个羸弱男婴后血崩离世。当时京城一阵腥风血雨,远在应天府的白亦安都能闻到从京城飘来的血腥味儿。

时光终究会将哀伤冲淡,太子、太孙俱亡,圣人之后要考虑的是把江山传给哪个儿子。故太子是先皇后唯一的子嗣,太孙也是太子唯一的子嗣。圣人能强撑着把天下传给皇太孙,难道还能传给皇太曾孙不成?届时又是一场“靖难”,与江山社稷毫无益处。

而这些和如今身在应天府的白亦安无关,她只管安生度日,上面的事且轮不到她操心。等到白亦安及笄后,她的婚事就该提上日程了。嫡母陆氏说过,她们这样的人家,女儿外嫁一定是正头娘子。就算是有诰命的继室,男方过了三十也是不会考虑的。

陆氏有说这话的底气,她父亲是当朝太傅,公公是内阁群辅。虽不是首辅也不是次辅,但也算是谨在帝心。除却当年的事儿还有些影儿外,这样的门第,就算是庶女,也会有一门不错的亲事。

所以白亦安对自己的未来根本不担心,有陆氏这样的嫡母,她只管调理好身体,届时安安稳稳地出嫁就是。至于和未来丈夫的感情问题,白亦安是个很现实的人。

陆氏为人方正,白亦安不会像话本里那样,成为被随手发嫁出去的卑微庶女。

虽然白亦安几人是庶出,但陆氏并未区别对待。善待庶子庶女固然能为她博一个好名声,即使然而就算苛待了,也没人会说什么。面儿上做得好看,谁也不能拿这个抨击陆氏。

不多时,陆氏之子从外院过来给她请安。

陆氏所出长子白尚仁今年十九,身上已经有了秀才功名,等八月试过秋闱,若是得中,便有举人功名在身了。

有这样一个儿子,陆氏底气十足。当初她怀第二胎时,和父亲交好的名医便私下劝说,她的体质不适合怀孕,若是再有身孕,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出于这样的原因,又因不知白尚仁能否平安长大,陆氏才做主为丈夫纳了妾,也就是白亦安的母亲吴姨娘。

白亦安对白家的基因感慨不已,从白亦安祖父的祖父算起,白家已经出了四代进士,而且这一辈的白尚仁也很会读书,眼看着白家就要出五代进士,真可谓书香门第。就连白亦安姐妹几人,也有才女的名声。

陆氏自己就是大儒之女,白成文也不禁止家中女儿读书识字。外放之后,还请了应天有名的女先生来教导白亦安几人。

白亦安前世多病,便寄情于文字之间。今世有这个条件,自然是可着劲儿学,一时倒也传出几分才女名声。除了最小的白亦顺看不出什么,其余哪个姐妹不是被外面的夫人们夸上了天?

而这些官眷夫人之所以对白亦安几人这样吹捧,还不是看陆氏的脸色?知道陆氏并不看轻庶女,白成文又是一方疆臣,头上还有做阁臣的祖父,漂亮话还不是不要钱地说?

所以白亦安本人对陆氏是非常敬重的,她起码把庶女们当人看,而不是一个可以拿出去做买卖的物件儿。这么多年下来,白亦安不是没瞧见别家庶女的处境,那些能带出来交际的还好些,更多的却是被埋没在后宅里,什么都由不得自己。

为着这个,白亦安都不能把陆氏当做普通嫡母看待。陆氏为人端正,白亦安是识好歹的人。

白尚仁来给陆氏请安,白亦安等人起身问候哥哥。

几乎是前脚跟后脚,蔷薇报苏姨娘带着七小姐白亦和与三少爷白尚礼,江姨娘带着八小姐白亦顺来请安了。

苏姨娘是陆氏婆婆顾氏身边的丫鬟,当年陆氏做主给丈夫纳妾后,却不想吴姨娘是个看着健康,内里却弱的身子,连带着生下来的白亦安也是自小就有弱症。

这可把陆氏急坏了,她就是给丈夫纳妾,也不会什么货色都往后院抬,白亦安的生母吴氏可是她看了好久,才挑出来的清白人家的女儿,吴氏的父亲还是秀才。只是家贫,已经快揭不开锅了,这才把女儿作价五百两卖给了白府。

直到吴氏生产之时,才让大夫发觉不妥。

细问之下才知道,吴氏在家时便过得不好,虽只有她一个女儿,但吴氏亲娘早亡,父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