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2 初见千户(1 / 3)

加入书签

雨后的村路既泥泞又难以行走。

牲畜在泥土中留下蹄印,随着的是凹凸不平的车辙和深浅不一的脚印。

这些痕迹,无论当下显得多么深刻,迟早都会被即将到来的雨水冲刷干净,又或是被后续的踏步所覆盖。

它们消失的命运从无例外。

老马刚下船,低头便看到沾到泥渍的裤管儿。她心情倒是不错,带着笑,轻巧地弯腰把裤腿挽起来一截。随后,她转身拉紧船缆,将小船稳稳地停靠在岸边。这时,她才不慌不忙地拿出船蓬里的竹筐,背在背上。动作流畅,一气呵成。

老马的身材高大,穿着简单的麻布衣服,手臂和脚腕上的青筋透露出她常年锻炼的痕迹。大竹筐背在背后也不显累赘,反而看起来有种别样的可靠。

“哟,马千户”,远处传来一声喊叫。有一位大娘挎着三个空篮子,笑眯眯地向老马走来,她的蓑衣上还挂着雨珠,滴水不断,“妹子,你今日是不是偷懒?我都卖完鸡蛋了,你才慢悠悠地来赶集!”

老马看到滴水的蓑衣便想到自己干爽的衣服,心中暗自庆幸自己没那么早出门,“嘿,余二姐,今日生意看来不错啊!”她亲切地回应道,“我瞧这不才卯时三刻吗,你都卖完鸡蛋要回家啦?”

小贩都喜欢听到说自己生意好,余二姐的脸上的笑容更是深了几分,“妹子,你是不知道。由着东城被封的缘故,我们西集今日特别红火,我的鸡蛋几乎是被一抢而空!”

这消息出乎老马意料,她的脸上露出吃惊之色,“东城被封?”

余二姐却不着急回答问题。她从背后拉出一个装满鸡蛋和糠的袋子,解开疙瘩,然后巧妙地挂在老马的竹筐绳索上,然后才满意开口道:“是啊,因为明台寺的事,男县令现在紧张得很。你们千户寨还没收到消息也正常。简单说呢,就是明台寺被烧了,巡抚震怒,要求男县令给个说法。前两天,县衙布告了三个嫌疑人的肖像画,正严查呢!”

临治城有个说法叫“东寺西寨”,指的就是坐落在东边远郊旁的明台寺和处在西边弥湖湖侧的千户寨。明台寺广接天下香客,香火络绎不绝,东城也被带得热闹繁华;而弥湖虽然风景秀丽、离城镇也更近,但这边的生活就静谧简朴很多,加上千户寨最不喜与市井往来,所以除了住在这边的人基本上没外人会到临治城西边来。

老马实际上也不叫马千户,只是她是千户寨里少有的每月固定来赶集的人,所以相熟的就直接喊她马千户。

听完余二姐的话,老马的笑容更深了一些,“那可真是盲眼的上天终于虚了虚眼”,话里的讽刺任谁都能听出来。

余二姐听到这话没觉得怪异,反而轻快道:“是啊,听说那些和尚一个都没活下来呢!”

老马边听边把手臂曲起,从竹筐里掏出个布包,递到余二姐手边,“这是给余小妹的,姐,你给她补补。”

余二姐打开面上那层布,一看吓了一跳:“松茸啊?!今天妹子你来卖松茸?”余二姐看了老马竹筐那么那么大,嘴都快合不拢,这得换多少银子啊,我的乖乖。

老马带着笑,跟着点头:“正好应季。”

余二姐没有客套,收下小包裹,“谢谢你了,妹子。我下次把远峰带来,给你道谢。”

老马摆摆手:“让小妹认真念书就可。我把她的文章带给寨中的夫子看了,都说小妹的天赋很好,以后必成大器。”

说起自己的女儿,余二姐眼里充满光芒,语气里带着感激,“镇上的男夫子根本不愿看远峰的文章,说早该回到女子‘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候,读书就是浪费。真得多亏妹子你每次都带来寨里夫子们的批注。千户寨的恩情,我们娘俩绝不会忘。”

老马拉上余二姐的手:“二姐,我都叫你一声姐了,所以早把远峰当自己的侄儿。你别再客气,她之后出息了,是你也是我的荣光。”

余二姐本还想说些什么,突然她的视线被远处的一辆牛车吸引。

老马见到突然安静的余二姐,也随着她的目光侧过头,一眼认出那辆牛车是王拐子的“拉货车”。

王拐子是个看起来四十出头的胖男人,带着他的牛车讨生活。明明腿脚没问题,但就是到哪儿都带着拐,只知道姓王,大家就王拐子王拐子的叫。

“那小孩是谁?”余二姐的手指指着黄牛旁的一个小身影,很是疑惑。谁人不知王拐子是没成家的,那么那小孩是哪儿来的?

老马没答话,只见王拐子披着蓑衣坐在牛车上,有个小孩还不到黄牛肩高,拉着牛鼻环在泥水里走得艰难。老马更是看见那牛拉的木板车上,除了货物外,还有件蓑衣,露出来了一只手——板车上还有个小孩。

老马放下竹筐,看着余二姐,认真地说:“姐,这些东西你帮我去卖一下,鸡蛋也先帮我收着。我看这事儿不太对劲,得去看看。这个时候码头人少,但以防万一,劳烦二姐你上去的时候,把码头的围栏放下,尽量别让人注意到这边。”

这下余二姐也看到了王拐子背后还躺着一人,小手小脚的,一看就知道岁数不大。王拐子他好吃懒做,别人用马或驴拉货又快又稳,他非得用一头耕地都耕不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