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四章(1 / 2)

加入书签

定州处在宁西之地,乃是边陲要塞,方至八月廿便可见萧瑟秋景。

是时黄昏,由城墙之上极目远眺,可见天边一轮红日落半,将半边天映出鲜艳的血色,而地上皆是枯草,与遥远处与天形成一番红黄相接。天边之流云,一如叫城内落枫染得带血,风过云散,不过刹那。远山连绵横亘在宁业两国之间,是一方天然的屏障,在此秋色里如巨蛇一般蜿蜒,又被远处云雾遮盖出一片灰蒙,便是见首而不见尾了。

白昭于城墙之上临风而立,将望向远处的目光收回,转而在城内与城外来回游移。自七月末携着炎国军师不舍昼夜,快马加鞭与军队在定州城后的一方村庄处汇合,而后奋力厮杀出一条血路,夺回定州,不过这二十日的光景。眼下城内的百姓战乱废墟之中重建家园,城外的战士在拖埋自己的战友。

他于城墙之上久久凝望,只觉似乎从来没有战胜的道理,战争带来的从来都是伤亡,从来都是民生凋敝和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殿下在思想什么?”

白昭移目望去,一个白袍男子走至他的身侧,他开口唤道:“沈竹,你怎么来了。”

名为沈竹的人忽而一愣,道:“殿下这样唤我,倒还真有些不适应,毕竟那个名字,都快用了一辈子了。”

“望初篁之傍岭,爱新荷之发池,初篁便是新竹,况且竹,也很衬你。你不喜欢?”

沈竹一笑,平静道:“殿下所赐,自然喜欢。”

白昭笑着,用手指了指他,颇为无奈的样子,又道:“方才我在想,今后的谋划。”又望向远处,“见此景象,身为宁人,你可有感想?”

沈竹顺着他的视线,看到他方才久久伫立所见之景,却沉默了半晌,才张口道:“我,无法感想,也不敢想,也不配想。”

清风吹过,将他脑后的散发扬起,映衬他苍白的面容。白昭知其囿于过往,却不知如何言说,也无法开口劝慰。

过往既是过往,也是事实。

于是只开口道:“陛下老了,昏了,已有旁人左右了他,或是丞相或是钰妃。然不管是谁,断不能让其坏了这大好河山。”叹了一口气,又问道:“沈竹,你可曾去过妄城和梦海?”

沈竹轻道:“不曾。”他自幼便远离宁国,在炎国生长,太多宁国的风景他未曾见过,太多的人和事,在他未曾了解之时就已经逝去。

白昭闭上眼,脑中似乎浮现人们口中所言妄城与梦海之景象,道:“听闻妄城与梦海近海,天然地理位置优越,一年四季如春,到处可见繁花似锦,草木葳蕤,瓜果飘香。然我也只是听闻,不曾亲眼见过这样的景象,不曾听过海浪扑岸的声音,未曾见过渔夫们航海又满载而归。

“听闻海边常有少年们围着篝火舞蹈,还有渔女坐在礁石上迎着海风歌唱,那样的舞姿我未曾见过,那样的歌声想必亦是十分动人的。”

“身为皇室,我已然将这河山当作自己的河山,将黎庶当作自己的子民……沈竹,这样大好的河山,不该因昏庸之人而倾颓。定州两次换将,百姓们本不该平白受此磨难。”

沈竹见他动容,转过头去,声音落在风里:“属下会全力辅佐殿下,攘除奸凶。”

白昭睁开双目,天边半轮红日现下之剩一丝残余,漫天的暗红光彩盖在定州城上方,一时间分不清是日光染得,还是烽烟熏得,落在他的眼中,恰似一片幽深火海,压抑得紧。

他紧紧握在栏杆上的手悄然松开,侧目望着沈竹的背影。

“多谢你。”

这样低的声音,沈竹原本是听不见的,但此日有风,从白昭的方向吹过来,也吹来了白昭的声音。那声音淡然之中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颤动,戛玉敲冰一般。于是他的心忽而一沉,身形忽而一顿,再往前走时,只觉得步伐虚浮,双腿疲软,一双大手紧握成拳,似乎已知前路,已知未来了。

*

时光如水,匆匆流逝而不复返。自白昭离宫之后,白商便更有此感,只弹指一挥间,便已至重阳。

秋风起,秋意浓,鹧鸪声声惊人泪,明月皎皎扰人情。承安殿外秋菊已绽,殿内也插了茱萸。白日里白帝登高,现下已然回来,在这里大摆了筵席。

两个哥哥来的颇早些,白商一一行过礼后便听见一声阴阳怪气的娇声:“妹妹,真是久违了。”

她正欲坐回去,听见这道声音登时一愣,方端正了身姿,回眸望去,果然不出她的意料,正是三公主白青。

“见过姐姐,姐姐可还安康?”

三公主白青时年十九,大白商一岁,自幼时起便看白商不顺眼,事事要与她比较,和她争抢,去年白帝将她嫁与了陆太傅的儿子,早早离宫。

也是那时白商才知晓,慧妃对她的严苛的教导。慧妃因着钰妃主导后宫大权,便处处要求白青比白商做得好。久而久之,白青自心中讨厌起白商,她做什么,她便也紧跟着去。她学什么,她便也紧跟着去学。

白商擅长鼓瑟,是自幼学的。那时白青硬要同她一起学,或许是实在不曾在乐器方面开窍,乐师用心教了很久,她都不能完整弹出一曲,后来练到指甲崩烂,手指血肉模糊,才再不弹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