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3章 非掀了你家桌子(1 / 2)

加入书签

林家姐妹今天没去参加收稻花鱼劳动,所以中午的饭桌上没有鱼。  茄子在夏季基本不会下桌。  老品种茄子长椭圆形,有瓤。  林玉珠最常法就是把一个茄子对半切开再对半,焯水煮熟捞起,蒜末青红辣椒末炒香,茄子下锅翻炒调味加水煮入味。  村里的妇女也是这种做法,甚至不放油。  林玉兰回来得晚,正赶上吃饭。  往桌上瞟了一眼,茄子、丝瓜、南瓜、豆角。  幽幽叹了一口气,“好不容易没看见鱼了,怎么又是这几样…我家大傻子昨天拎回来的那条肉呢,包饺子也没用完啊。”  “咱家菜地有什么菜,你又不是不知道。总共三斤多的肉,你准备两天吃完么?今天又没什么体力活,吃那么好干什么?”林玉珠淡定反问。  什么家庭敢天天吃肉…  油渣都得省着吃。  肖东明看自家媳妇一脸怨念往穿堂门那边走,又好笑又心疼。  “姐,要不晚上做个辣椒炒肉吧,下饭,她爱吃。我过几天再去买点肉回来。”  “你就惯着她吧,生活太高调不好。”  “嘿嘿!他惯我不是很正常么!猪肉要票不好高调,山里水里的野味总可以了吧?”  林玉兰亲昵地坐在肖东明旁边,心情大好,端起面前盛好的饭,看那些菜也有了食欲。  林玉珠不咸不淡看了她一眼,“一个不会做饭的人,哪来的勇气跟我嗷嗷叫。”  林玉兰讪笑一声,立马谄媚着嘴脸一顿猛夸,漂亮话跟不要钱一样接连往外冒。  吃饭的时候聊起钟晴和割稻的事,林玉珠想了想,停了筷子。  “大哥那边的框架和滚轴做得怎么样了?多添几台打谷机,省时省力,谷子早点进仓也安心些。”  “什么是打谷机?”  “她不是跟你说话,你等会再问。”  一直默默吃饭的宋毅冷不丁出声,放下碗,搭在桌上的手来回轻叩桌面,有些犹豫地看着林玉珠。  “差不多了。这事偷着干,到时候刘会计肯定要跳脚。”  木板什么的倒是好说,锯板厂卖得不贵。  主要是从省农用机械厂进回来的齿轮、轴承、其他零碎部件,都是好材料,贵着呢。  十台打谷机的零部件,稻花鱼的收入要霍霍大半。  林玉珠镇定自若夹菜,“人家隔壁省的生产队几年前就开始使用新农具了,咱们还在这用禾桶。两百四十七亩稻田,全靠人力摔谷,壮劳力也吃不消。”  割稻是农民最苦最累的活。  原主记忆里,炎炎烈日下抢收,割完稻,壮劳力捆成担,挑回生产队集体大晒坝。  方淑慧带着两个孩子把那些带苗的水稻摊开晾晒,吃过午饭也不能休息,顶着最毒的太阳去翻晒。  最早晒的那一批水稻经过一上午暴晒,表面的水分已经晒干。  妇女和小孩一人一把捣衣棒,蹲在烫脚的晒坝捶稻子,最原始的脱粒方式。  几岁的小孩手上都是厚厚的老茧,那是水泡和血泡消下去之后叠起来的。  蹲在那干一天活,到了晚上直不起腰,第二天浑身酸痛,依然要去上工。  有头脑灵活的人想出了进一步的工具。  给竹竿底部穿一个孔,装上一个可活动的短棍,另一端连接几根竹篾编成的宽条。  使巧劲甩动会转的竹篾宽条,不再需要蹲在地上干活,稍微轻松了一点点。  农民靠天吃饭,赣南多雨,双抢的时候每一个晴天都是宝贵的。  割下来的水稻挑回生产队,如果突然遇到阴雨天气,根本来不及脱粒。  堆在一起,产生巨大热量,稻谷霉变,几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  禾桶这种容易搬移的工具应运而生。  木匠们用木板做成一米多高的敞口箱子,其中一边斜装一条木棍。  到了割稻的时候,禾桶扛到田里,壮劳力双手握着一把稻苗,举过头顶使劲往木棍上摔。  飞溅的稻谷伴着豆大的汗珠滚滚而落。  林玉珠在记忆里看过宋毅摔谷时的场面,特别心疼。  这种体力活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不是壮劳力根本干不了几个小时。  而禾桶这种低效率原始脱粒工具,早该更新换代了。  早在水稻灌浆之前,林玉珠就琢磨着今年不让她的男人这么遭罪了。  从第一台打谷机诞生至今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生产队却连一台都置办不起。  脚踏打谷机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和自行车相似。  有塔塔这个逆天的存在,林玉珠想得到零部件分解图很容易。  整台的买不起,只买不能自制的部件,剩下的框架和滚轴可以交给木匠。  这样一来,制作成本能降低一些,也能省运输费用。  林玉珠当时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宋毅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生产队正是到处要用钱的时候,突然增加一笔额外支出,刘会计肯定不愿意吐出钱来。  架不住媳妇摆事实讲道理,软磨硬泡,头脑一热就答应了下来。  比起那一千多块钱,他更害怕寄予厚望的水稻有任何闪失。  同时,媳妇说得对,他要实现的目标不就是让社员越过越好么?  座位正对着大门口的林玉兰听得云里雾里,没明白夫妻俩在聊什么,只抓到一个重点。  他们瞒着刘会计干了票大的。  “哦豁~”她望着晒坝那边大步流星走来的刘会计,“估计不用等到时候,现在就跳脚给你们看。”  “宋老六,你是不是疯啦!钱会咬抽屉是不是!一千六百三十九块四毛七,一声没商量,我今天跟你没完!非掀了你家桌子,还想吃饭,吃狗屁!”  人未到,怒骂声先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