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准备搞基建(1 / 2)
方便食品或者说便携干粮平时看不出来什么大用处,但若是发生战争那用处可大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支军队作战都极其依赖后勤。供应一支二十万的大军作战,所动用的民夫至少在三十万以上,往往一支大军有一半的士兵都是辅兵组成,用于战斗的士兵根本没有一半。 这些民夫和辅兵的最大作用就保障战兵的后勤。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大军都在百万以上,实际上只有几十万,号称百万大军。 除此之外,这百万大军是把运送物资、粮食的民夫都是算上的。 所以古时候作战,动不动都是几十万的大军,其实很多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民夫、杂役。 未来的秦国军队肯定要改革,必须把一线战斗士兵和后勤人员分割开来的。 后世大漂亮国后勤与作战部队比例是40:1。兔子的国防策略是防御型的,后勤与作战部队比例是12:1左右。 而在古代都是召集民夫运粮,再加上护卫兵,后勤与作战的比例至少是5:1。 帝国未来后勤士兵也会扩大比例,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后勤的士兵也会与战兵一起训练,只不过训练量没有战兵大。 他们将和战兵共同属于职业军队,不再像如今这样临时征召。 以往的大秦基本都是在国土周围动动手,距离本土很近,所以后勤的压力相对来说还是非常的小。 但秦国要是准备为死去的边境将士报仇,准备攻入匈奴的话,部队行军的距离将会在数千里之上。后勤补给线会拉的很长,而且匈奴所处北方大草原,土地辽阔,无形之中更是加大了后勤的压力。 这时候,国家想往前线运粮,实在是太难了。 秦国当前的运输条件极其有限,所用的力量,无非是人力和畜力。有的时候,或许还可以使用河运,但很少这样干。 大秦要不是拥有直道,支援偏关的时候,绝对没有那么快就赶到。 而使用人力和畜力的话,就会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粮草的消耗问题。 要知道,人和牲畜往前线运粮,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消耗粮草的。 而且,消耗粮草的数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比如在前段时间,从咸阳往雁门、九原等前线运粮,消耗比可以达到三比一。也就是说,路上消耗三份粮草,才能往前线运一份粮草。 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沿路修建粮仓就成了选择,但是粮仓本身又成了敌人首要攻击的目标。除此之外,驻守粮仓的人非常出现贪污,倒卖粮仓中粮食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 在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两个贪污点,一個是吃空饷,另一个就是粮草军械。 秦朝的时候,就专门修建了一种叫做“甬道”的通道,是秦人作战专门修筑的后勤补给线,两侧有土筑矮墙隔绝,非军事用途不准上路,其实甬道的用途就是军用的高速公路了。 而扶苏的想法就是搭建专业化的后勤保障部队,开发新式的运输工具,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粮草消耗。 现在有了水泥,帝国就可以大秦境内的道路建设项目分包给商人,修建水泥道路,构筑大秦的全国道路网。 有了水泥道路,大秦战时运输物资的道路就不会受天气的影响。 而且全国的水泥路建设,都是按照帝都、郡城、县城的排列顺序依次修建的。 在扶苏的计划中,咸阳与重要郡城之间修筑的是六车道,郡与郡之间修筑的是四车道。每一条道路都能供大秦最大的驷马战(四匹马拉的)车通行。 在这之前就帝国就修建了几条重要的驰道。 有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而其中的驰修筑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55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 马车在其上行驶,日行可达四百里,也就是说马车在弛道上行驶的速度,每小时可达30多里! 当时扶苏看见的时候,大吃一惊,这不就是后世的“国道”嘛! 既然驰道都将被水泥道路所代替,宽度维持在六辆驷马战车并行的宽度就行。 扶苏计划取消专门用于皇帝出行的部分,改为皇帝出行的时候,临时占用中间四条道路。 这样一来就降低了修建的规模,毕竟55米宽的道路在后世都很少见,不仅利用率非常的低,而且水泥的产能肯定跟不上,修建这么宽的水泥路也没有意义,反而会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方便面的出现,减少了运输的规模,降低了运输成本。大秦还能因此开发出便于急行军、远距离奔袭的行军单兵食品。 水泥制造成功以后,扶苏便让人通知了始皇帝,同时他还邀请咸阳城的商贾富豪三天后碰面。 商人逐利,根本的原因还是想给后世子孙谋个好生活。 但他们的名声可不好,前有管仲的“买鹿之谋”,后有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这让统治者历来对商人的感官都不好,商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朝廷虽然鼓励发展商业,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商人不可信。这也导致商人的后代也会受到一些区别对待。 从商鞅变法开始,大秦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但纵观秦国和秦朝历史,可以发现当时并没有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