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1 / 3)
刘倩不觉得理亏,说亲,谁家不把自家说得好些,等嫁过来再发现不对,那也晚了,还能为这点小事离婚啊。
他们开家庭会议商量过了。
等小儿子王海结婚了。
就把里间用木板隔成两小间。
谁家屋子不是隔来隔去的,能放下床就行。
“小花啊,这事虽然不是板上钉钉,但不是明年就是后年,我家大儿子明年工龄就够了,就怕那些有关系的把名额顶了,但这事咱也没地找人说去,谁让咱们都是按规矩办事的老实人。”刘婶眼皮半垂,说得很是无奈。王大山跟上媳妇节奏,长叹一声,眉间鼓起。
苏小花喜欢这种打机锋,棋逢对手的感觉,好玩。
她才十八,斗志正盛。
“刘婶的话句句在理,咱按规矩,嫁娶嫁娶,历来彩礼比嫁妆多。我听来人托话,王家这边想要女方同志那边准备一百块的嫁妆,那咱这边呢?”
苏小花表情特真诚,杏眼睁得大大的,头微抬,盯着王叔刘婶看,像问老师问题的乖学生。
王大山嗓子又痒了,看向媳妇,让媳妇打头阵,他殿后。
刘倩知道丈夫爱面子的毛病这会儿又犯了,这又什么不好说的,“我家给十块,在你们乡下够娶媳妇进门了。”
苏小花长哦一声,恍然大悟,“那王同志,就是您家小儿子一定长得貌比潘安,人见人夸。”
刘倩觉得苏小花说话真中听。
王大山更有自知之明,就自家小儿子那长相,放人堆里,他这当爹都得花点时间才能把自家儿子挑出来。
人家苏同志明显在损他家,长得不够美,想得挺美,自家婆娘还在那喜滋滋,见人家苏同志的碗空了,又去倒了一碗,幸好这回没加红糖。
“苏同志啊,我们家是这么想的,这不小海今年暑假就高中毕业了,一毕业就能结婚,俩家再凑钱帮小海买个工作,不用正式工,临时工就行。这工作,那头也出了力,等以后小海出息了,当然得好好孝敬他老丈人。”
刘倩一直用眼神瞪丈夫,不想让丈夫随便承诺。
王家可是工人家庭,能让乡下丫头进门,那边就该拿出诚意。
一百块,她还觉得少呢。
王大山看出媳妇的不乐意了,但他们不能占了便宜还不给点好话。
至于以后往老丈人家送东西。
说城里日子难过,没东西可送不就得了。
他故意无视媳妇的怒瞪,说得情深意切。
苏小花重重点头,权当没看见对面夫妻间的眉眼官司,“那就写个字据,权当这一百块是借的,以后等王同志有出息了,再慢慢还。要不,王家用媳妇嫁妆给儿子买工作的名声要是传出去,咱们知道里面的道道,知道是误会。但有些人就喜欢看别人家笑话,等咱把字据往那些人眼前一亮,谁还敢说三道四。”
最后一句,苏小花说得很是解气,似让那些人好看的是她。
王大山和刘倩五官僵住,瞬间沉默。
十六岁就能保媒拉纤的嘴,果然厉害。
道理都往她那边跑。
时间似在此刻停滞。在王叔刘婶压住火气背过身,碰头说小话时,又快速拨动。
苏小花也不急,小口小口喝着碗里的热水,悠闲的似在品茶。
她提出写借条,王叔刘婶竟没恼羞成怒没把她赶出门,看来,她是王家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王家这边态度软,她当然得立起来。
在她看来,乡下姑娘嫁城里小伙,根本不划算。
按政策,乡下姑娘嫁进城,户口依旧在乡下。生的娃,随母亲户口走,还是乡下户口,根本领不到城里的供应粮。
工厂招工,大多需城市户口,身体在城里生活,却因户口处处受限。
城市户口卡得紧,嫁娶根本不能完成农转非。
进了门,婆婆要是看你不顺眼,张口就能骂你吃白饭。
最多能图个体面,和城里工人女婿所在工厂能给的便利。
比如纺织厂的工人,每个月都能有三尺残次布的份额,当然还得给钱,但不用布票,还比外面便宜。
但临时工可不享受这些便利。
再说,城里女婿用鼻孔看乡下老丈人的,她见过不少。
婚后,城里女婿拿家里东西主动孝敬乡下老丈人的,至今没遇到。
接到王家想让她保媒的口信后,第二天,她来县城办事时,路过纺织厂,就过去和门卫处的李大爷稍稍打听了下。
这家小儿子,今年十九,六月才高中毕业。年前就开始找媒人说亲。
77年了,下乡的知青越来越少,街道的政策越放越松,毕业了能当上临时工,就可以不用下乡。
买工作不够钱,想靠娶媳妇凑。
可无论多奇怪的螺丝,都可能有适合它的螺母在等着。
她所在的驻山屯大队,就有个一心想嫁进城的姑娘,正是张大队长家的闺女。
她和张大队长如实说了这家人的条件。
张大队长一思量,觉得可行。
给姑爷花钱买工作不亏,以后肯定会念他们的好,对他家闺女更好。
但一百块不行,太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