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技术跟我年轻时有得比(1 / 3)

加入书签

店里。

郑月娥坐在桌前,打量着眼前的女孩。

“我叫郑月娥,你可以叫我郑姐。你今年多大?”

“79。”

“噢,19,那你还蛮显小的嘛,看起来都没有18。”郑月娥点头道。

海照月知道郑月娥把79错听成19了。

她抿了抿嘴,为难地想要不要纠正她,她不太擅长撒谎。

不过,好在郑月娥并没有让她为难太久。

“小姑娘,身份证给我看看。”

海照月从包的内袋里找出那张巴掌大的卡片,小心翼翼地递给郑月娥。

听说这张卡片就是陆地通行证,丢了会有很大的麻烦,因此,海照月一直将它藏得严严实实。

郑月娥接过身份,一看就笑了,“海照月……小姑娘你名字里也有月啊,我也有!”

接着,她疑惑地抬头起打量海照月,“年龄……20?你居然是滨海市的?”

“怎……怎么了?”

海照月顿时有些紧张。

滨海市的非人类联合工会是他们的统一发证机构,因此,她身份证的落户自然在滨海市。

他们的年龄这一栏也是统一的20岁。

郑月娥试探道,“你家在滨海,你怎么会跑到我们这个小县城来?”

她本以为这小姑娘是哪个穷乡僻壤跑出来的,没想到竟然是大城市的人。

海照月咬了咬下唇,“我本来要去滨海找人,半路跟同行的人走散了。”

郑月娥本来也就是随意寒暄,见她面色为难,也没多问,转而开始说起正事。

“你也看到了,我前几天伤了腰,所以需要一个短工帮我杀鱼,大概十天左右。我们店的生意嘛,还行,也不会特别忙,我们就来最简单的,按天算,不论忙不忙,我一天给你100,包三餐,怎样?”

“100……是多少?”海照月有些迷茫。

这个问题把郑月娥问住了。

她刚琢磨着小姑娘是不是对工资不满意,就见她赶忙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广告纸,指着V我50的字样,问道,“是不是能买两个这个?”

郑月娥点头。

海照月羞涩地翘起了唇角,终于露出了今天第一个微笑。

郑月娥立马狠狠怜爱住。

没想到这个小姑娘连炸鸡都没吃过。

明明户籍是大城市,行为举止和衣着打扮却像是从山里出来的,还有着一手奇怪的杀鱼本事,郑月娥瞬间脑补了一出被大城市爸爸抛弃,从小在深山长大的可怜孤女的戏码,暗自决定要多照顾照顾这个可怜的小姑娘。

两人说好上工时间,海照月收拾好行李转身要走,就听郑月娥叫住了她。

“对了,那个照月,你晚上有地方住吗?”

“住?”海照月懵懂地摇了摇头。

郑月娥叹了口气,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

“你就住我店里吧,后面有张小床。不额外收你钱,明天送鱼的小伙来了你多帮我搭把手,收摊的时候搞搞卫生就成。”

*

晚上收摊后,海照月坐在店里的小床上清点行李。

她带的东西不多,除了换洗的衣物外,就是她的两个家传宝贝。

一个是拥有20平左右收纳空间的贝壳,里面放着她的家传织机和她积攒的海水织布,算是一个小仓库。

一个是碗口大的海螺,用来抽丝。

其实,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没落的鲛人织造世家第五百七十代传人。

重点,没落的。

别看这名头听起来响亮,但实际上,他们家现在也仅仅是普通鲛人,织布的手艺早丢得七七八八。

据说,远古时,鲛人产子必须在陆地,他们喜欢沿岸找户人家寄宿。平安生产后,将送给寄宿的人家一份重礼答谢。

其中就有鲛绡和珍珠。

鲛绡遇水不湿,鲛人泣泪成珠。

她家祖上就是织布织得最好的,尤擅鲛绡。

然而,不知何时,以鱼膏为烛的风气渐盛,帝王都渴望用鱼膏做成长明灯装饰皇陵。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鲛人都遭到惨烈捕杀,不敢再上岸。

鲛纱虽值万金,却只对人类才有价值,再加上人类的织造技艺也在不停发展,花样繁多,早就不稀罕鲛人那些古早的织造技术,因此,织布这门祖传手艺在鲛人中便不再受欢迎。

传至现在,只留下一台织布机,一个抽丝用的海螺,至于鲛绡的织法,更是早就失传。

海照月将围裙和手套展开,铺在一边,拉上帆布包拉链。

这是她明日的工作服。

自从她决定在陆地上以杀鱼为生后,她没事便开始纺海水织布,为的就是囤足够的材料做工作服。

海水织布对于鲛人来说算是基本款。

主原料是未被污染的海水,辅以海底细沙,还有一种长在深海、吸附能力极强的海藻,将它们搅拌均匀后倒入海螺中,就可以抽出能够织成布匹的丝。

用这样的丝织成的布就是海水织布。

这种布料轻薄柔软,延展性好,贴合皮肤,最重要的是,它容易清洁,不挂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