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菊酿澄金蟹肥黄(中)(3 / 3)

加入书签

四姐应声而去。不多时东西拿来了。何净亲自把一块布摊在旁边的书案上,再把《地黄帖》放在布上展开。

原来《地黄帖》是王献之的名帖,何净园中收藏的就是原本,所以爱惜之至,不到关键时刻绝不轻易示人。

左廷走到几案边,先将《地黄帖》细细观察几遍。大约一盏茶时间后,他研墨舔笔,然后将毛笔凝在纸张三四寸上方的位置,先闭上眼睛把帖子中的笔法回想一遍,然后突然睁眼,吸气,落笔,运腕,一气呵成地写到最后一个字,才长长吐出一口气。

何净和祝山长一左一右站在左廷身后。等左廷写完最后一个字,何净忍不住出口赞道:“好笔法!”祝山长则含笑不语,但目光中都是欣赏。

霖铃再次被简唐的临摹功夫给惊到了。在她外行的眼中看来,左廷临摹的这幅书法,和原帖子完全是一模一样!钩撇顿捺,连王献之擅长的“一笔书”,也就是字与字之间用墨迹勾连,左廷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毫不夸张讲,如果把左廷这幅字拿出去当成王献之的墨宝拍卖,估计不是老行家还真看不出来,反正霖铃是看不出来。

左廷放下笔,转身对祝山长等人道:“学生献丑了。请几位先生指正。”

祝山长笑着对何净说:“润泉,你来评吧。”

何净微然一笑,说道:“子期,你这幅临摹,若共有十分,我给你七到八分,因为你对字迹的模仿已经全然精熟,连一些微小细节都能模仿得很好。不过...”

霖铃心里一跳,还有个“不过”?

何净笑道:“不过对于气韵的模仿,子期还需要再多加领会。不过这也不能怪你,本来献之的书法就极难临摹,因为他的书法太注重气韵,笔法潇洒随性之至。一旦临摹者过于忘形求神,难免就会失之于形似。而过于追求形似,又会束手束脚,难以抒意。”

他弯下腰,指着左廷临摹的帖子道:“你看这几处连笔,再对比一下献之的原帖。他的运笔灵动自然,畅快淋漓,粗细走向全无定式,随心所致,故而米襄阳称之为“火箸画灰”,因其有不经意之妙。而子期这几笔,看似随意,实则被原帖束缚着手脚,一笔一画都战战兢兢,故而天然磅礴之意便淡了许多。”

祝山长在旁连连点头。简唐行礼道:“先生所言极是,多谢何先生指点。”

何净笑着拍拍他肩膀道:“不过你能摹成这样已是极为不易了。我认识的人中,能摹得比你好的恐怕也没有几个。”

左廷脸色微微有些红,但看起来也很高兴。霖铃在旁边叹为观止,心说这何先生竟然能看出这么多道道,还能指出简唐的不足之处,换了自己是啥也看不出来。

看来这高手在民间,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自己还是要小心一点,尽量避免暴露没文化的本质。

唉...

**

众人又坐回位子继续喝茶,相互攀谈一番,然后站起来继续前进。无花榭的露台正好连着桥,众人就沿着桥慢慢走去对岸,顺便看看池中的景色。

祝山长已经来过多次,倒也不觉得什么。霖铃却是第一次来,看到桥两边的景色一直赞不绝口。

桥中间还有座湖心亭,里面也摆放着两盆菊花。一盆是晶莹如雪的白菊,一盆是粉紫色的杨妃菊。两盆花一红一白,交相辉映,吸睛指数爆表。

祝山长绕着两盆菊花啧啧称赏一番,然后继续向前。桥尽头便是何园的南岸,这里也是花木葱茏,不过枫树多一些。这个季节枫叶颜色开始慢慢变深,五彩缤纷的非常好看。

没走多久,霖铃看到前方有座假山。这座山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组成,山顶有座小亭子。一条细细的石道从平地直通向山顶。

何净走到假山下停下脚步,对众人道:“我们去山上的亭子里歇歇。”

几个人忙跟着何净沿着石道往山顶走。石道铺得坑坑洼洼的爬起来很累,幸好假山不高,爬一会会就到顶了。

山顶上有一只精巧的八角亭,名叫呦呦亭。亭边有一张石案,案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碗清水。

霖铃一看见文房四宝,心里登时有种不详的感觉,脚步也停了。

何净走到石案旁边,转身对祝山长道:“鹤翁,今日你我赏了这么多菊花,诗题可是不愁了。”

祝山长哈哈笑道:“确是如此。不做几首好诗,实在对不起这园中的秀色群芳。”

左廷也连忙表态:“学生定当尽力。”

霖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