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3章 建个学校(1 / 2)

加入书签

建个学校

这次过来最大的收获不是得奖,也不是卖了两张设计稿,而是跟王晓雅的合作敲定了。

说起来她们俩的合作也是随意的一个念头,只是因为杨点杨云妮两人的出现,让这个念头有了落实的可能。这次跟王晓雅沟通了之后,两人大概有了个数,剩下的就是各自的任务了,能不能做成功也不知道,只能先把策划搞起来,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沟通的地方都得先去探个虚实,等到大概没有搞不定的问题了,才到落实的那一步。

王晓雅在沪上是个崭露头角的新贵,背后靠着尤老师,加上她自己会来事,人美嘴甜又仗义,很多资本大佬也愿意给她机会和资源,所以这边的事情相对来说要好办很多。

麻烦的是晚篱那边。她要办这个职业技术学校不是随口说办就能办的。首先教育部门或者劳动部门的审批,再就是授课老师的职业资格证,教师证,再来房

屋使用手续的审查,消防安全的审查等等,一个流程都不能出问题。

如果是跟政府部门合作办学,资格审查还要更加严格。但好在晚篱跟政府这边的关系还不错,又加上是办的职业培训学校,不涉及普通义务教育方面,这样一来难度降低了很多。

最容易的环节反而是很多人苦手的房屋问题。晚篱之前就拉了一笔赞助,只要她这边手续进行到正规流程了,那边的钱立马就能到位。

有了这笔钱,她打算直接买一块地修学校。反正又不是要招多少人,保证正常就读训练的学生能有一两百就行了。按照标准再配置二十位老师和若干后勤,基本上能正常的运转。如果有缺,到时候再招聘也不难。

晚篱跟王晓雅要办的职业培训学校主打模特和舞蹈,也可以当做艺术生的集训基地来理解。选址就在南云县下属的渡江镇那里。

渡江镇以前是个水路集运码头,这些年荒废了,不

过那边有一条国道,就交通上来说位置很不错。

渡江到南云县城和白石村的距离都不远,一个小时之内能到。而且最让人意外的是,从晚篱的山间小别墅后的山路翻下去就到渡江对面的码头了,有渡船的话,她家到渡江往返时间都要不了一个小时。

这个地方以前是码头仓库所在,旁边的红砖小二层是码头的管理处。现在码头已经废弃,管理处也早就撤销,连仓库都只剩了水泥墙,以前铺房顶的玻璃纤维瓦早被人撬走了。

晚篱直接找人运作了一下,买下了这里的土地使用权,五十年花了不到十五万。

渡江镇的常驻人口不到两万,其中三分之二在上场口,另三分之一还在下游的场口那儿,中间隔了偌大一块石滩地,被当地人称为中场。中场这边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以前都是商业用房,现在则见不到人烟。

晚篱买下土地之后就跟当地主管部门备案签约,开始走流程。

托她老师的福,晚篱这个学校挂上了东大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的牌子,只要她不做出败坏东大名声的事情来,基本上有可预期的发展前景。

这个时候的职业培训学校大部分还是工程和厨师类的,再不然美容美发也比较常见,这种专门培训模特和舞者的艺术学校更多的是针对小孩子的兴趣班。另外就是依托在各个艺术院校下面的艺考培训机构,正儿八经的职业向的系统培训学校还相当的稀少。

南云这块儿本来就不是什么教育多发达的地方,很多孩子义务教育完成后就出去打工或者回家务农,很多有天资天赋的少年少女也因为眼界和周围环境的桎梏而没有踏出他们人生中关键的那一步的机会。晚篱跟王晓雅办的这个学校就很好的填补了这一块。

当初她们去主管部门交申请的时候,对方更想劝她们办个厨师和家政培训什么的。为了更好的跟主管部门沟通,原本只打算办模特和舞蹈两个职业培训的学校申请中增加了服装设计这一分支,至少学员们以后出来还能当个裁缝!

其实模特和舞蹈都是第一计划,因为这个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他们有现成的人脉资源可以利用,后期如果进行顺利,晚篱也有打算开设普通的缝纫剪裁课,还有就是整合当地的传统手艺,蜡染、扎染,木雕、造纸什么的都可以加入进来。

传承不可丢,这一点晚篱一直铭记在心。

明面上递给主管部门的肯定不能太空泛,那些还不能具体实施的项目晚篱并没有写上去,但是在私下里跟英达吃饭聊天的时候,晚篱把自己的构想简单的给他描述了一下,后来晚篱去政府办事的时候,县长还专门找她去聊了几句,而且在办证办学的过程中也是一路绿灯。

学校不需要修高楼大厦,简简单单的小四层,顶层还是一半露台一半教室的那种。凹型结构,左边是行政楼,中间是训练厅和大会议室,右边是各班教室。舞蹈班在四楼,露台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这边没有文化课,但是有理论课,所以正规教室还得配备,甚至还给配了多媒体教室,方便给学生放视

频。

教学楼前面的平地修建了操场,地盘有限,加上去掉了标准操场配备的足球场,跑道按照两百米设计,看上去还挺有气势的。

在操场跟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