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崩了(1 / 2)
肃郡王的消息传进京,大家都默默不敢多提,好歹太子让他活着到了江南,没有下死手,兄弟情也表现了一番。
甄妃吓得整晚都睡不着,梦里全是七儿死不瞑目的模样,突然有些后悔让七儿离京了。
皇后是想笑的,明摆着他们会动手,只是没想到老七那般没有,这么简单就中招,简直蠢货一个。
只打击老七一人可不够,甄家的胆子也很大呀!
京中,林如海老老实实上职应卯,户部的账一团乱麻,各家向国库借的银子加起来数额过大,到如今还没有停歇,几个皇子和宗族屡禁不止,每隔几日就有人来撒泼打滚借银子。
户部的官员都习以为常,同意借出去的时候已经很少了,谁家是真的没银钱过日子,户部官员的心里都有杆秤。
新任尚书刚刚上位,正是大刀阔斧干出点政绩的时候,更不可能同意借银子。
可能存心刁难,或者让林如海认清现实,给林如海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统计所有欠银,后头势必还会让他去催缴欠银。
账册都还在,欠条偶有丢失,也不知是谁干的,反正缺了少了的欠条,账是收不回来的,本来也没有人想还。
林如海兢兢业业在统计,没多拉帮结派,眼瞧着是个听话的主。
左侍郎迫不及待提了两个员外郎上来,将林如海属下的名额都给占住,户部尚书的人反倒没能再爬上来一个,可不就犯了忌讳,跟尚书明面对上了。
这两人之前一个左侍郎一个右侍郎,的确不对付,只不过尚书大人资历更深一些,右侍郎如何肯屈居人下,自是决定效仿吏部的柳侍郎那样,架空户部尚书,底下之人大多听他的,一切都会很好办,他也如此做着。
空降来的林如海没有帮手,肯定影响不到他们的权柄,也不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太子还抽不出功夫分辨这二人的争端,大心事放在前户部尚书那里,那老家伙虽然致仕,权利却不肯撒手,马帮的事还是他负责联络,这可不行。
本着最后捞一笔的心思,把利润压倒了极致,惹得盐商们怨声载道,他也不在乎,反正后头有人会给他擦干净屁股。
江南那里,盐政形势不太好,卫二爷查看了盐引的发放后,发现不小端倪,甄家看着是把控了盐政,但三分天下,另外两家加起来比甄家的多,若是不听话,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他这个巡盐御史。
青帮和马帮怎么会听话呢,他们都没有倒戈,只是合作罢了,而且还在蚕食甄家手里的那几份利润,盐是一刻不停得用力生产,反正他们有得是渠道可以售卖。
如此一来,肯定不会让甄家好过,之前还算是合作共赢,现在直接是两家吞并一家,彻底要让甄家出局。
甄宝玉看着目前情形,大笔的盐引没人购买,盐商们利润稀薄,青帮和马帮之人,竟想独吞盐引,卫二爷怎么可能会卖给他们。
如此,就只能僵持着。
甄宝玉头疼至极,没什么好法子,当初觉得他们两个帮派肯定会给面子,结果没想到全是太子的人,真的是凭白帮助太子,拿下了江南的盐政。
有时候甄宝玉也不知道林泽是怎么想的,到底是在帮甄家,还是在帮太子。
一封封书信送到姑苏去,全被林铁拦下,派人送信说,林泽闭关读书,暂时没工夫管这些事,殿下的幕僚们肯定能有所作为的。
七皇子的幕僚们死了一片,又赶来一片,面面相觑,全无办法,内心深处,觉得林泽是故意的,他也没有办法,不过是推诿,显得自己没有那么无能而已。
被人下了面子,在七皇子这儿自然没什么好话,左一个年纪轻办事不牢靠,右一个不以殿下之事为先,挑拨离间,甄宝玉是看不下去的。
劝也劝过了,七皇子谁也不听,就想回京,如今局面,已经让他看清自己几斤几两,根本不堪一击,给太子当绊脚石的资格都没有。
卫二爷倒还想挣扎一下,第一次补上实缺,落荒而逃,往后只怕没有机会了。
几人还没商量出个对策来,太子的第一波发难接踵而至,甄家舒服惯了,总有那么几个不听劝的,当街强抢民女,被巡查的捕快发现,二话不说扭送到衙门。
那群纨绔子还不带怕的,知府衙门也不是第一回进,又没有真的抢到手,大言不惭让知府快点放人。背靠太子的知府早就按捺不住,十板子下去,出气比进气还多,眼瞧着是活不成了。
事告到甄应嘉这儿,仗着辈分高,还想让甄应嘉去寻那知府麻烦。
事态远不止这般简单,哪止一个知府态度转变,金陵的、苏州的,全都逮着机会就整治人,不仅是甄家子,四王八公各家都被寻过麻烦,薛家的那个独苗苗薛蟠同样被打得下不得床。
当真是逮着一个,就打一个半死不活,越是离甄家关系亲近,越是打得狠,各家头疼欲裂,尤其是逮到那种独苗苗的,家人是不死不休了。
甄应嘉官职并不高,捞银子还行,在这种大势之下,能做的有限。
王子腾看着江南的局势,庆幸自己没有真的上七殿下的船,瞧瞧卫二爷那模样,活脱脱是要拉出去垫背的。
就在甄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