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六章:项羽的谋划(1 / 2)

加入书签

项羽的比试方案提出之后在军中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大,不过因为项羽如今在军中的权威更高,所以这个比试肯定是会进行的,只不过一些细节可能会进行一些微调和优化。  其实对于这样的比试,那些刚投降项羽的羌人叛军自然是比较欢迎的,因为这让他们有机会去证明自己并且在军中站稳脚跟,但是有些跟随项羽一路杀过来的士兵和将领可能就会心生不满。  项羽也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因此最后项羽决定对挑战和比试的规则进行一些优化,让投降自己的羌人与原本自己率领的部队之间先分开进行比试,最后再安排他们各自挑战中的佼佼者来进行一些进阶对决,而项羽自己则会成为这场比试的终极对决目标。  不过虽然初步的比试方案已经确定了下来,但是要实际开始去进行这场比试还需要一些时间,事实上项羽并不急于真正的开展这场比试,他将这个方案说出来的最重要目的其实是为自己手下的将士设定一个中短期的目标,因为项羽现在暂时控制了武威这个河西走廊上通往西域地区的最关键要害处。  所以项羽便可以依靠这里的地理优势去做文章,然而此时的局势并不清晰,特别是根据探子来报,孙坚和董卓进攻允吾城已经多日,但是双方始终都处于僵持状态,另外之前北宫伯玉的手下将士虽然投降了自己,但是他们与自己原本所带领的东汉王朝的士兵之间必然存在很大的冲突和矛盾。  自己强行将他们打乱进行混编,也可能导致一些矛盾的升级,但是如果不把他们混编,又会导致军队内部出现派系对立的局面,同样也不利于自己的管理。  另外项羽准备拥兵自立,而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投降自己的叛军当然是会很支持的,而那些原本跟随自己一路征战而来的东汉朝廷军,他们就可能并不愿意了,虽然表面上可能不好忤逆项羽,但是实际上下边是不是会搞一些花花肠子就不好说了,真实的忠诚度是很成问题的。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项羽也不可能一个一个人的去甄别他们的忠诚度是多少,于是他就想出来这样一个比试大会,它的顺利实行能够帮助项羽达成好几个目的。  首先这个比试大会能够迅速的吸引他手下所有将士的注意力,最近一段时间项羽是准备要按兵不动的,等到他完成对于军队内部的彻底整顿与改编之后,才会考虑进一步的动作,到底是先将目标定在攻伐武威以西的地方,开拓后方根据地,还是说先将目标定在与东汉朝廷进行战斗上。  这个问题也还要看韩遂与孙坚和董卓之间的战斗结果,如果韩遂被孙坚与董卓击败的话,那么项羽就可以直接取代韩遂成为新的西凉地区的叛军首领,因为北宫伯玉也被自己杀死了,边章被俘,韩遂若是也被杀或者被俘,那么西凉地区的叛军就群龙无首,自己这个时候再去想办法收编这些西凉地区的叛军加入自己,就会容易很多,甚至很多被这些叛军所控制的地方也会选择无条件加入。  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边,项羽手下的部队找不到事情干,本身内部又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内部的叛乱或者是出现各种事端,这一点其实是难以避免的。  但项羽若是给他们设置一个中短期的目标,让他们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个比试大会上,虽然这个过程之中自己所提出的一些方案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完美的去实施下去,却依然还是能够让手下两方的将士更多的投入到训练和提升自我上去。  只要项羽秉持公正的实施这个比试,让一些确实有实力的人有这么一个舞台和机会去让自己获得晋升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一些中高级将领产生一定的位置危机感,不敢完全的躺在自己的功劳上躺平,让手下的各种位置上的将士都动起来,这样项羽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  同时通过这个过程项羽手下的将士必然也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与提升,那些经过这样一场比试脱颖而出的将领与普通士兵,他们势必会对项羽这个提出和主持这场比试的人心存感激,项羽到时候将这样一些人安排在比较重要的职位之上,就能够起到大换血的作用,让一些原本可能反对自己的将士被另外一些对自己心存感激的将士所替代下来。  一方面这些将士通过公开公正的比试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他们的晋升也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拼出来的,这样他们获得晋升之后也比较容易服众,能够更好的管理军队,而项羽只要牢牢的管理好这样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将士,那么对于整个军队的控制力都会大大的提高。  而尽管原本的西凉叛军与东汉朝廷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是这个比试的过程也能够让他们相互之间有机会进行切磋与比试,将内心的不满直接就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宣泄和表达出来了,这比让他们内心深处一直憋着可是要好很多很多的。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就是要让他们相互之间好好的打一打,说不定反而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不管最后的结果是哪边占优,至少这样的比试都能够让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闭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而不仅仅是靠嘴炮,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军队之中从来都是崇尚强者的,只有自己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方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所以项羽的这个比试大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那些忠诚度不够的人知道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