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拖延(1 / 2)
却说等到项羽领兵到达前线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中平二年九月中旬,韩遂所率领的部队与张温所统帅的部队交手了几次,双方各有胜负,谁也拿谁没有办法,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张温这边吃的亏比较大一点,这主要是因为韩遂所采用的战术十分有效。 韩遂所率领的叛军之中既有一部分羌人,也有很大一部分凉州军民,部队组成也以轻骑兵为主,步兵为辅,尽管韩遂叛军号称是有十万人之众,但实际作战的过程之中参战的人数却并没有这么多,他将轻骑兵分成多个部分,分头对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袭击和劫掠,遇到防守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大打出手,遇到防守比较严密的地方就绕道而行,而一旦发现张温所率领的大部队赶来,则会迅速的逃离,从而让张温的主力部队疲于奔命。 张温所率领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其中还不乏重装步兵和强弓劲弩,如果说是正面战场之上交战的话,这些步兵的战斗力那绝对是爆棚的,以韩遂所率叛军的武器装备来说是不太可能打得过的。 然而韩遂却深谙游击战战术,他在凉州地区也生活工作了多年,对于羌人等少数游牧民族的优势是十分清楚的,而这些部队在他的手中则完全将这种优势发挥了出来,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打了就跑,占了便宜就撤,根本就给张温一点正面拿捏他的机会。 当然他这么搞也很难再继续有所前进,只要张温坚守城池,他的进攻也不可能拿下东汉的重要城池,但这么与东汉王朝拖着似乎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毕竟作为叛军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生存下去,然后是生存得更好,此时叛军已经基本上控制凉州大部分的地区,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局面稳定下去,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完全消化掉对凉州的控制。 至于之后的事情当然也就是走一步算一步了,本质上来说韩遂他也没有什么想要推翻东汉天子自己做皇帝的野心,他的心里也明白以他的出身和实力来说,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即便有一天皇帝死了,东汉灭亡了,但随之而来天底下想要做皇帝的人多了去了,这种时候皇帝什么的根本就不算是香饽饽,反而是一个天大的陷阱。 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清晰的自我认知,所以韩遂在与东汉军队交战的时候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战术,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的延缓东汉部队向他凉州地区的进攻,他只想要完全获得凉州地区的控制权,并成为一个实力足够强大的地方军阀,这就是对于他来说最好的局面和最好的结果了。 然而在张温这边心态显然就不一样了,就像黄巾叛乱时皇帝十分急切的想要平定叛乱一样,卢植稍微有所拖沓就被皇帝给弄回来治罪了,因为哪怕这些叛军根本不足以直接威胁和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东汉王权的极大讽刺和对皇帝的嘲笑,皇帝是无法容忍这些叛军有生存空间的,必须从快从严的将他们干掉才行,否则天底下的人都纷纷效仿,那事情可就麻烦了。 因此不管是张温也好,还是张温手下的袁滂、周慎、董卓等人,心中都很清楚,像这样一直与韩遂叛军对峙拖延下去,韩遂那边只会势力越发壮大,而他们则随时有可能像之前的皇甫嵩一样被皇帝撤职的下场。 但在张温整个军队内部其实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相反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张温最开是率军驻扎长安,然后派人用皇帝的诏书去召见董卓,结果董卓收到诏书之后却并没有立即前往,而是一直拖了许多天之后才姗姗来迟。 为此张温责备于董卓,然而董卓在回答张温的时候态度却极其傲慢和恶劣,一副完全没有将张温放在眼里的样子。 当时孙坚正好也在座,他在张温军中为执事,是张温专门上书皇帝将孙军带来的,孙坚作战勇敢凶猛,之前在黄巾叛乱之中也屡屡将身死置之事外,立下了不少功劳。 孙坚见此情景便来到张温身边,对张温耳语道:“董卓不害怕自己有罪反而出言狂妄,应当以不按时应召前来之罪,按军法杀掉他。” 张温思索多时,遂对孙坚说:“董卓一向在陇、蜀一带享有威名,现在杀掉他,西进讨伐没有依靠了。” 孙坚说:“您亲领皇家军队,威震天下,还依赖什么董卓?看董卓今天的谈话,并不想听您的,轻上无礼,是第一条罪状。 边章、韩遂胡作非为已一年多,应当及时进讨,而董卓反说不可,沮丧军心,疑惑将士,是第二条罪状。 董卓接受重任而毫无战功,召其前来又滞缓不前,反倒狂妄自傲,是第三条罪状。 古代名将,带兵临阵,无不果断地斩处违犯军纪者,来显扬威严,故此有了穰苴斩庄贾、魏绛杀杨干的事。现在您对董卓留情,不立即斩杀,如此必然使军威受到损亏。” 然而尽管孙坚痛陈利弊,但张温依然犹豫不决,直到最后也还是没有能够下定军法处置董卓的决心,就对孙坚说道:“你暂时你暂时先回营,免得董卓会怀疑你。” 孙坚出帐之后不禁摇头慨叹,叹息张温太过于优柔寡断。 正如这件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样,董卓尽管多次被皇帝征召来参与剿灭西凉叛军,但其个人表现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似乎总是有所顾忌,不过鉴于董卓与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很难说董卓心中不是有一些他自己的谋划存在。 另外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张温的掌兵在手时显得有些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