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5章 半亩山池(1 / 2)

加入书签

作为出身贫寒、来京城打工的三个姑娘。

无论对洪家的小洋楼如何赞赏、惊叹、倾倒,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可反过来,要是有那么一处翻修过后的宅院。

能让自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极富文化素养的世家公子由衷称赞,那才是真正的了不得。

12月17日,在京城政府发布《京城“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这一天。

完颜允泰接到了洪衍武的电话,意外得知了一个喜讯。

那就是有“半亩园”之称的完颜家。

其中的住宅部分,竟然已经修缮的差不多了。

虽然洪衍武还声称有关一些细节和花园子部分仍存有不少难题。

后面施工的困难远比当初预想的要大,为此工期不得不做大幅延迟。

而且还需要允泰来京与王蕴琳、单先生进行详谈,为后续施工商议个共同的意见才行。

但对此,允泰仍旧是非常兴奋。

要知道,他和妹妹王蕴琳是携手在这座有花园亭榭的大宅子中长大的。

这那里生活的每一秒钟,他们兄妹都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他忘不了他们兄妹幼年时,是如何在父母慈祥的注视下,共同用小金锭与整块翡翠琢成的小壶摆家家酒的。

他也不了自己养过的那些美丽的家鸽,每天按着固定的时间,象一片流动的霞似的在青天上飞舞。

他也忘不了妹妹独坐在池塘边,用点心渣子把池塘里的金鱼全都引来后,被溅起的水花惊得叫声连连的有趣样子。

由于母亲擅持家、严管教,他们不用像其他的没落贵族,面对老米与银锭断绝的凄凉。

哪怕是父亲去世之后,他们兄妹的生活也一直无忧无虑。

他们吃,喝,玩,笑,过得比真正的皇亲贵胄、达官显贵都要舒适。

并一起把那些生活的消遣变成了生活的艺术,变成了永远难忘的美好记忆。

他自己爱唱二簧,拉胡琴,下棋,酿酒,烧瓷,掼跤,架鹰,训狗,跑马。

妹妹则擅唱青衣,吹洞箫,绘画,写诗,制香,养鱼,养鸟,种花,斗蟋蟀。

如果不是日本人来了强占了京城,如果不是他们必须背井离乡躲避战乱。

想来哪怕至今,他们兄妹或许照旧整天整年消磨在生活的情趣中,与亭台阁榭与金鱼白鸽为伴。

或许他们的母亲也仍旧在世,可以亲眼目睹完颜家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如何在老宅之中渐渐长成……

家……

别看简单的一个字,却容纳了太多的欢乐和辛酸,太多的浮躁和沉重。

这座上百年的庭院,对完颜家的后代,已经形成了一种难舍难忘的心理牵绊。

这种牵绊正是一个人的灵魂和命脉,包容了大部分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和滋味。

但恰恰是因为这个地方如此的重要,因为往日的半亩园太过光彩夺目。

几年前,听到洪衍武帮忙把这座宅院收了回来时。

允泰高兴是高兴,却始终没用勇气去看一看那座宅院,只全全托付洪衍武照管。

因为他怕亲眼目睹这座看着自己长大的宅院,变得长满荒草,遍布刺猬长虫的样子。

他怕面对完颜家几代人倾注了心血地方,变得满目疮痍,荒芜颓败,却束手无策的无奈与遗憾。

他更怕感受到愧对亡故的父母的内疚,怕那肝肠寸断,揪心扯肺的刺痛……

但现在好了,住宅既已修好,便已经是完成了一半了。

如此时再看,便不至于太神伤难过。

而且对洪衍武这个外甥的本事,他也信得过。

想来,虽不会朱漆绿廊,鸟鸣花红,恢复旧日如同宫殿一般的胜景。

但洪家的院落就在那摆着呢,只要还是那个水平,就不会太差。

还真别说,确实不负允泰的隐隐期待。

也不枉他带着老伴,儿子儿媳,孙女嫡女一起举家前往京城的兴师动众。

在王蕴琳和洪衍武陪伴下,到达黄米胡同的当天。

虽然一眼看去,老宅的大门为掩人耳目未曾翻新,残败的样子难免让允泰略感神伤。

但真等进了门里面,实际的恢复情况却远远超出允泰的预期。

要知道,半亩园可不是一般的地方。

那是经过园林专家李渔精心设计,清代中后期的帝都,最负盛名的私家园林。

被誉为道光、咸丰年间帝都六大私家花园之首。

而它名曰“半亩”,却非只有半亩的面积。

实际上经完颜家历代扩建,这里共有房舍一百八十余间,为三路五进的四合院。

面积约十余亩,九千多平米,比洪家老宅还要大上许多呢。

毕竟是世家府门嘛,底蕴不是普通人家能轻易追上的。

至于这里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个谦虚。

古人往往喜欢说自己的园子小,类似寸园、芥子园等都是这个意思。

另外,这个名字和宋代之前,皇家喜欢“半亩方塘”的典故有直接的关系。

就像朱熹有一首诗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