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3章 开市(2 / 2)

加入书签

物的三轮车。开始如期而至,如流水一样,进入各自早就规划好的摊位。同时也有不少拿着传单的顾客,已经聚集在大棚周围了。

这些人一个劲地询问个体户们,传单上写的买东西就送筷子是不是真的?问不要布票,比商店里便宜是不是真的?甚至还有人迫不及待想快点开市,连声催促不停。

光看这意思,待会儿人气儿就不会太差。

而洪衍武的人,因为早就受过嘱咐,不肯违规。无论询问还是催促,理也不理,只是各自顾着把车推到规定的位置,慢慢摆货。全然不受影响。

实际上是由三个身着蓝大衣,胳膊带着红袖箍的协管来负责安抚顾客的。

他们对这些疑问,回答全是真的,说请大家稍安勿躁,等开市之后,就能随意来选购了。

正好这时,区领导的几辆车都到了。他们刚刚下车就看见了这一幕。

这下领导们都高兴了,他们不但对大棚的应用效果表示赞叹,对统一着装的协管员夸奖不已。更主要的,是满意这种把他们的话,严格执行的表现。

于是在彼此见面握手的时候,各位领导先就给了宋国甫一个很有组织能力、办事相当牢靠的评价。

宋国甫则赶紧表示谦虚,把功劳全归结在分局领导身上。

分局副局长则气色大好,自然同样夸了宋国甫几句。

这就是韦爵爷的名言,花花轿子人抬人嘛,官场恐怕永远如此。

当然,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为了哄这帮区领导开心,洪衍武还备了一手呢。他早安排人准备了好几把剪刀,和一条带绣球的红彩绸,专门给这些领导们剪彩用呢。

另外他也让宋国甫带了相机,再给领导们留个影。

还别看这些环节在当今纯属烂大街之举。可在1981年却属体面、露脸、周到且具有隆重仪式感的创新之举。

当时的人有几个见过这呀?想都想不到。

所以领导们一见有个协管员拿出这些东西,再一听宋国甫的解说,搞明白了这些安排,果然齐齐展颜而笑,几乎谁看宋国甫都和蔼有加,很像看自己亲儿子了。

18:30分,剪彩仪式终于正式开始。

随着彩绸被众位领导们当众剪成几截,“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现场至少有上千位等着进市场的顾客,见证了京城商业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幕。

可偏偏就在宋国甫给领导们拍照的同时,他突然感到情况有些不对劲,因为围观的人群里居然还有其他的“长枪短炮”对着正摆着姿势的领导们,拍得不亦乐乎。

这异常的情况,同时也被区里的随行人员发现了。过问才知道,原来拍照的是几个记者。而且自己人,香港人都有。

《京城晚报》的记者,是被开业传单这种新颖的广告形式,和赠送筷子的促销手段吸引来的。

因为这可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要知道,凡是第一次,总会引起轰动,自然值得采访。

而香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强,他们能通过传单上“夜市”两个字,把这件事联系到更高的层面上去。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京城商业服务方面的实质性变化。

他们觉得或许京城一到夜晚就萧条的景致,政府也注意到了。或许京城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不久之后,连夜晚也会变得日益繁华起来。

说实话,这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原本区里也曾讨论过是否要邀请报社记者,来发表一下文章。

可后来区里也有点担心开业场面不够繁荣,不利于宣传,给否定了。

谁又能想到,这些记者却偏偏因为拿到了派发的传单,会自觉找上门来呢?

好在现场情况还不错,看着人流涌动,进入市场后就开始热火朝天选购情景,其实还挺热闹的。区领导对此也没什么反感的意思,那么采访也就采访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