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六十三章 甚香!(1 / 2)

加入书签

() 且不管其他民族怎么样,中原堂口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不可言传的规矩:

疼孙不疼儿。

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百姓,大都是可着孙子可劲疼,瞧着儿子不顺眼。

直到八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些人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两口子才是真爱,孩子只是意外……

或许是因为出身的原因,朱老四和乡间的那些老农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都是看儿子不太顺眼,但是看孙子就怎么看怎么喜欢。

朱高炽能在当初靖难一开始的时候就从金陵逃回顺天府,后来朱老四南征北战,朱高炽监国的时候又将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哪怕后来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挂掉了,还能混到一个仁宗的庙号,以经足以说明朱高炽的能力了。

而且,朱高炽看问题的时候往往都能直指根本。

比如在刚刚登基之后,朱高炽就派出御察御史前往镇江八府去调查税收的情况。

当然,御史派出去了,朱高炽也龙驭宾天了,这里面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实在是不太好说。

然而不管朱高炽表现的怎么样,其实都没有什么鸟用,反正朱老四就是死活看着朱高炽不太顺眼,包括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是一样,怎么看都不太顺眼。

唯独对朱瞻基,朱老四是怎么看怎么顺眼,甚至早早的就定下了皇太孙的名分,隔代指定了皇位的继承人。

结果没成想,刚刚来到即墨,朱老四就听到杨少峰和朱瞻基两个人在那里大放厥词,胡扯什么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弄明白了可以说是帝王之道,可是这玩意儿要是弄错了,很可能就是取死之道,尤其是对于皇帝和藩王们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比如朱允炆。

被朱允炆引为臂膀的那些腐儒,尽管忠心可嘉,但是治国的能力放在那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靠着拍脑门子就能做出削藩的决定,空有想法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手腕,除了身死,又怎么可能有其他的下场?

如果把这些人放置在御史的位置上呢?

比如方孝儒之流,这些人足够忠心,又重清名,如果朱允炆能把这些人安排去做巡视地方的监察御史,估计就该轮到地方上的官员和藩王们头疼了。

比如夏原吉之流,这些人不太看中面皮,但是办事的能力一流,把他们提拔到六部和内阁,皇帝需要做的事情就会变得很轻松,但是把他们安置在监察御史的位置上,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可是现在倒好,杨少峰和朱瞻基这两个蠢货在这里胡说八道,偏偏还是说给朱高煦和朱高燧来听的,岂不是扯蛋?

尤其是听完了杨少峰和朱瞻基等人打算通过报纸来打击那些腐儒,通过私产保护来打击宗权的想法之后,朱老四就摆出了一副嗤之以鼻的模样:“若是拉拢那些庶出子来打击宗权,那么连坐制度是不是要改?

自古来律法的修订皆是慎之又慎,生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百姓难以接受,你们俩人个倒好,在这里胡说八道也就算了,居然还真打算这么干下去?简直是不学无术!”

望着径直赶走朱高炽然后坐在主位上的朱老四,杨少峰心中忍不住盘算起来:

应该差不多就是这几年吧?怎么现在看着没有一点儿的迹象,反而还越活越精神了?真这么下去,朱高炽岂不是还要当个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太子?

如果历史上的朱高炽是被人暗害的也就算了,如果确实是因为不明原因而暴毙,那朱高炽岂不是很有可能熬不过朱老四?

还有这冷嘲热讽的劲头,还能不能让人好好的装个逼了?

朱老四瞧着杨少峰的眼珠子一直在转来转去,忍不住哼了一声道:“是不是又是腹诽朕?”

结果没等杨少峰请罪,朱老四就接着说道:“还有你们刚才说的,左右还是宗藩那一套东西,不过是改头换面一番再拿出来罢了。

但是朕来问你们,极西之地与我大明相比,风土人情如何?地理山河又如何?当地是种植小麦还是稻米?

语言不通,又该当如何?道路不通,又该如何?一路从缅甸修路到极西之地?道路长度几何?所需劳工几何?物料几何?时间多久?”

扭头瞪了杨少峰一眼,朱老四才又接着说道:“画大饼,望梅止渴,这些法子你倒是用的熟练,可是实际的情况,你有考虑过么?

藩王掌兵执政,往好了说那叫开疆扩土,可是往坏了想呢?百十年后,那些跑去极西之地的藩王勋贵们到底是变得和当地土人一样,还是能将当地变得和大明一样?

不要忘了,改变几个人的语言风俗很容易,改变一群人的语言风俗却很难,更不要说极西之地原本就百姓众多了。

许多乱七八糟的问题单凭着你们几个就能解决,那还要朝堂诸公干什么?朕还要夏原吉来执掌国库干什么?

记着,许多事情不能凭着想当然去做,总是要三思而后行,又有说是三人计长,一人智短,该和其他人商量着来的事情,就要和其他人一起商量,不能光凭自己的想法就做决定。”

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两个,甚至包括朱高炽在内,几乎都羡慕到质壁分离的程度——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