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3章 第 73 章(2 / 3)

加入书签

了几分。

她至今还能感受到手指因为长时间做针线活而留下的粗糙痕迹,那一段没日没夜的日子还记忆犹新。

但她是高兴的,也是骄傲的。

最初不同意黛西找希莱尔订造婚纱的汤姆·布坎南显然已经认可了希莱尔,看伊莎贝拉的眼神也收起了几分藐视:“我想找天跟希莱尔认识,你能安排吧?”

“希莱尔先生的原则是不会为了任何人而打破的,我很抱歉。”她说。

汤姆的表情立马浮现出不悦:“即便是我吗?”

他习惯了一切的麻烦都以金钱解决,而金钱的确万试万灵,所以在他看来希莱尔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过是在腥腥作态。

“汤姆,别毁了气氛。”挽着他手臂的黛西低声道。

好在汤姆今天心情不错,没有跟伊莎贝拉纠缠下去,跟妻子转身就去别的圈子。

尼克看着两人的背影,不由得慨叹:“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能顺风顺水呢。”

伊莎贝拉听到他的低语,反问:“这样真的好吗?”

如无意外的话,这场婚礼就是黛西人生的颠峰,而她才十九岁。

那她以后的人生,还有什么趣味可言?

……

这场婚礼被媒体称为——旧贵族的挽歌。

它的规模在路易斯维尔是前所未见的,足够报纸写上好几天,人们也看得津津乐道——即使跟他们毫不相干,却也不妨碍他们看看有钱人的婚礼是怎样的。

不知道是不是布坎南家族从中操纵,《路易斯维尔日報》以这场婚礼作为当日的头条,第一页就是黛西和汤姆大大的合照,黛西身上的婚纱尤其醒目。

中西部的报纸无一例外地提及了这场婚礼,也许婚礼的奢华程度实在不常见,东岸的一些报纸也给了不错的篇幅,毕竟布坎南家在全国还是很有名的,例如《纽约邮报》就很大胆的称黛西为“四十五万的布坎南太太”。

黛西·布坎南和汤姆·布坎南自然是婚礼的主角,但黛西的婚纱的讨论度竟然不输给一对新人。

照相机的性能被改良的越来越好,拍出来的照片亦越来越精细,即便读者没能亲临现场去感受婚纱的美丽,照片也能呈现出七、八成。

那些精美的宫殿刺绣及闪烁的昂贵宝石,没有一个女人能看了而不心动。

《VOGUE》评价道:“从设计到做工都无可挑剔,是为希莱尔出道以来的最佳之作,布坎南的十万花得很划算。”

《时尚芭莎》则用“希莱尔是否拥有做高定的资格?”作为标题。

在这篇文章,编辑首先给大家科普什么是高定,再以高定的标准去分析这件十万的婚纱符不符合这些要求,而他的结论是——希莱尔只差巴黎高级时装公会的点头,他就是一名名正言顺的高定设计师。

但是那些法国人真的会如他们所愿吗?

美国本土出了一件质量接近高定的婚纱,时尚杂志不可能不去关注,一夜之间,黛西的照片登上了大大小小的杂志,像屠版一样以强势的姿态吸引了大众的视线。

先有威尔逊夫人的时尚穿搭在巴黎引起各国注意,后有这件堪称奢华教科书的绝美婚纱,希莱尔这次算是彻底的出圈,一些压根不关注时尚的吃瓜民众都听说了她的名字,目前能跟她拼热度的设计师一个都没有。

由于伊莎贝拉的发展重心在东岸,她在西岸的人气一向平平,但是这次许多西岸的报纸都提到了她,就像奇迹的降临,一年以前希莱尔的事业才刚刚起步,现在却已经是闻名全国的设计师。

放在战争时期举办这样的婚礼恐怕会惹来不少的争议,但是战后的美国人早就沉醉在狂欢的气氛里,布坎南家的挥霍无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时美国人的精神状态,当他们看见黛西穿的是十万的婚纱,戴的是三十五万的项链,在心里升起的不是嫉妒,而是一股向往。

他们深信着美国梦的可能性,努力的话说不定就获得这一切。

如果美国有爵位的话,布坎南家无疑就是贵族,至于这场婚礼被称为“旧时代的挽歌”的原因有很多。

旧时代是什么?是一些人们在上世纪赖以生存的东西,他们经成了一个时代,例如贵族。

贵族跟普通人的生存又有什么关系?以英国这个世界前第一大经济体为例,英国贵族的主要收入来自土地,土地不仅养活了他们,也养活了许多农民。

然而世界大战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无数贵族在战争里没落,他们从大庄园搬出去,把土地卖给地产商,无数农民和仆人失去了生计,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家的崛起,他们虽然没有贵族的头衔,却掌握着庞大的财富,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不仅仅是一场豪门婚礼,它更像是一个意象,意味着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接,随着欧洲贵族的没落以及资本主义的入侵,奢华的生活不再是贵族的权利,美国人用财富堆砌起华丽的宫殿,过着贵族般的生活。

同样,这件婚纱让人想起华美的衣服为何在上世纪盛行。它们既是身份的象征,又是财力的展现,贵族的生活就是如此奢靡,贵族小姐的衣服完全不需要考虑实用性,只需要美观,因为那是她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