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98最新更新(1 / 3)

加入书签

冬季,是绵延群山和田间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老百姓们东家长西家短的好时光。

杜家,本来就是清河湾乡亲们的话题人物。而这会,被孙子孙女接到京城享清福的杜大爷,带了一串老爷子老太太回清河湾,好客热情的乡亲们怎么能不凑凑热闹。

有来跟杜季诚这个从小一块长大但失散多年的兄弟叙旧的。也有来凑个耳朵,听西洋景的,杜大爷带回来的老爷子里边,俩老爷子是华侨,都是从外国回来的探亲的。

当然,淳朴的乡亲们,也不忘看看李清源老两口。在乡亲们眼里,高级知识分子的老两口,算是半个清河湾人。当年,还辅导出好几个大专生呢。现在几个大专生都毕业,吃上国家粮了。更何况,老两口调教过的孩子,比公社分配的老师教的好多了。

至于翟明山老两口,也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都退休了,出门还有俩大头兵护着的老爷子,这官还不得比县长都大!

刚开始,翟明山再收敛自己的气势,乡亲们仍免不了小心翼翼。不过,后来乡亲们发现了,老爷子就是个纸老虎,从来不摆官架子,爱大口吃饭大声说话,性子豪爽,最对山里人的脾气。更何况,这老两口是谁,人家是到清河湾下过乡的翟小子的长辈。

看见了没有,清河湾村头才刚修好的公路,听老杜家的人说,冯小子和翟小子都没少出力。山里人淳朴良善,懂的感恩。

这群老爷子老太太们住在清河湾,吃自家院子里种的菜,地里种的庄稼,从山里打的山货,可谓是如鱼得水,清闲自在的不得了。早早的穿上大棉袄,换上厚棉鞋,搬着小马扎,窝在墙角根边晒太阳边跟老乡们天南地北的胡侃。

今个,去这个老乡家蹭一顿。明个,去那个老乡家喝两杯。后个,把老大哥们都请自家来,热闹热闹。总之,老爷子老太太们业务一直很繁忙。

老爷子老太太们如鱼得水,唯二俩年轻的,迈克和杜青山却是痛苦并快乐着。上山下河虽然有意思,可是,整天被那群爽朗彪悍的婶子大娘围着,当成备用女婿孙女婿打量,俩小伙子表示亚历山大。

进了腊月,清河湾,勾人食欲的米香味、豆香味还有浓郁的肉香味,随着袅袅炊烟的升起,从篱笆院飘出来。

这几年,乡亲们的日子比前些年不知道好过多少。过年了,乡亲们掏出攒了大半年的腰包,平时不怎么舍得吃的鸡鸭鱼肉全都准备齐活,让老人孩子敞开肚皮吃,过个丰盛年。

那些正是调皮年纪的半大小子,年底也跟着忙活。基本上每人兜里都揣着大半兜子的炮仗,手里拿一根冒着火星的柴火棍,往火药捻子一点,东家的鸡窝里丢一个,西家的院子里摔一串,噼噼啪啪,吓得东家西家是鸡飞狗叫。

没等正忙活的大人笑骂着从院子里出来,这一群半大小子嘻嘻哈哈的就跟长了飞毛腿似的,早跑没影了。

整个清河湾,被这群半大小子们搅和的鸡犬不宁,祥和宁静中多了一分热闹和活力。

村子尾的杜家,家里虽然是左一个老爷子,右一个老太太的,按理来说好歹也能落个清静。可奈何,这群老爷子老太太个个都是返老还童的主,不比那群半大小子好哪里去。

虽然杜爷爷在那群半大小子眼里虎威犹存,但奈何,杜奶奶和李清源老两口最是稀罕孩子。不光李清源老两口稀罕孩子,其他几位老爷子也待见村里这群皮猴子和黄毛小丫头的纯粹。

李清源和翟明山这两位老爷子不怕闹腾,每次赶集回来,都不忘补充那群半大小子们炮仗。现在,那群半大小子们兜里放空了,都很自觉的上杜家补充货源。

至于年龄更小一些的天真娇憨的小丫头们,趁着家里大人不注意,也都会颠颠的往杜家跑。玩上半晌午,衣兜被老太太们塞的鼓囊囊的。直到家长找上门来,这才嘴里含着糖果挥着小手,想起来回家。

所以,这小半年,整个清河湾,最热闹的就是杜家。整天人来人往的,就没断过人。

等准新人张泽远赵清随着杜爹他们回来,杜家的热闹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比起半个清河湾人的李清源老两口,在淳朴的乡亲们眼里,张泽远就是清河湾出去的孩子,就是他们清河湾的人!前几年,十里八乡的乡亲谁家没受过张泽远的恩惠?

八十年代初,电话这玩意在像清河湾这样的小山村,还是听说过没见过的稀罕玩意。可是,虽然没有电话这样的先进玩意,张泽远头一天回到清河湾,还没缓过神来,第二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已经络绎不绝的提着大兜小兜的山货上门。

准新娘被杜奶奶安排到杜家二叔家,也被小媳妇大姑娘团团围成一圈,七嘴八舌的打听。

至于真正的高鼻梁深眼窝蓝眼睛的爱德华和老管家,最受欢迎。被热情的乡亲围了好几天,看了好几天的西洋景。

爱德华用杜爷爷教他的办法,装了满满一袋子糖果,拐了一帮子小向导。山脚下,池塘边,田间地头,没有爱德华不想去了。

才短短一天的时间,风趣的爱德华老先生硬是从众位老爷子中间脱颖而出,成了最受清河湾那帮皮小子们欢迎的老头,用着蹩脚的汉语跟热情的清河湾的小主人们打的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