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4章 第 164 章(2 / 3)

加入书签

是屋里的各位肯定都知道他是谁,四舍五入就等于他们是老相识。

好歹是认识了那么多年的老相识,这么埋汰他真的好吗?

他寻思他也不傻,怎么一个二个的都觉得他出门肯定会被骗,他出去了那么多次,也没见什么时候被骗过,他们不能全凭臆想来否定人。

他长那么大也就小时候被劫出去一次,还凭他机智的脑袋瓜成功自救,这不应该是他聪明机灵的证明吗,怎么到他们嘴里就成了他容易被人忽悠?

就算忽悠也是他忽悠别人好吧。

啧,看来还是没被祸害够。

隆禧在心里嘟囔了几句,轻手轻脚买过门槛绕到吵的正开心的老大人们身后,气鼓鼓的听他们继续埋汰人。

也就他脾气好,换个人过来,御书房就不只是吵架了,非得打起来不可。

几位尚书吵的正厉害,书房里除了皇帝谁都没有注意多了个人,其他人依旧吵他们的架。

其实也没什么好吵的,官场和商场听上去两不相干,其实关系密不可分。水至清则无鱼,人也一样,朝中为官的大人们或多或少都和各地商帮有些牵连。

朝廷明令禁止八旗子弟经商,但是只要不严查,那些以门下包衣的名义买铺子做生意的就不会少,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几乎所有满洲勋贵都有这样的营生。

宗人府和户部正在商量逐步减少分配给宗室王亲的银钱俸禄,总得给他们留下口子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不然这笔钱一直从国库出,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再过个几十上百年,宗室的人口一上来,多少钱都不够他们花。

投胎是个技术活儿,他们已经比天底下大部分人幸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吧。

工部是六部中体力活最多的部门,不过对工部尚书来说,他很乐意再多揽点活儿。

前些年南方不安稳,也没那么多商贾敢往北边来,这些年天下太平,越来越多的商队南来北往,很有必要把路修顺畅。

海上的税被户部和新设的海关衙门把持,漕运那边由漕运衙门把持,他们工部只有官道上的税关这一个肥得流油的差事,说什么也得把前路上的障碍给扫平。

既然是民间自己筹钱,他们工部只要派人去规划路线,修路的人由当地官府征调民夫,如果这事儿真的能办成,不出五年,愿意来他们工部发光发热的年轻人就能翻一番。

不说能和户部、吏部比,至少不会和以前一样在六部中垫底。

工部虽然累了点,但是他们都是技术型人才,一般人想来还来不了呢,哪儿轮到那些年轻人挑三拣四。

在其位谋其政,他既然当了工部尚书就一定会好好干,他任期内肯定见不到官道四通八达的场面,但是他的继任肯定能看到。

京官和地方官不一样,地方官一升迁或者调任,基本上这辈子都不会再有去那个地方的机会。

京官,尤其是六部尚书这种高官,就算调任也是在六部内部来回变动,不管他接下来去哪儿,继任的工部尚书都得领他的情。

工部尚书琢磨的透透的,他觉得皇帝的意思也是支持修缮官道的,不然这些天不会让传教士去工部给营缮清吏司还有那些小吏讲劳什子数学几何。

工部,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全国的土木、水利、军械、矿冶、纺织等官办衙门基本都是工部在管,除此之外,就是那仅有的一点插手关税的权利。

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除此之外还有制造库、节慎库、料估所等各个,就是负责宗室和京城宫殿、别院、各部衙门的修建,反正就是和工程沾点边的基本都是他们的差事。

康熙这些年基本上把传教士的本事摸的差不多了,遇到修缮宫室还有水利河工之类需要测量数据的活儿都会派个传教士跟着,一边是把他们自己的法子和传教士的法子放在一起比较优劣,一边是让工部的官员匠人多学点本事。

技多不压身,等明儿就算没有传教士也耽误不了他们干活儿。

书房里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房间里多了个人,一个个吵的脸红脖子粗。

其实也没什么好吵的,主要就是怕那些商人顺着杆子往上爬,只是修路也就罢了,怕就怕他们借着修路结交官员坏了以后的事情。

南边的商人,各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那些家伙结交名士,最好附庸风雅,有些商人本身就是读过书的,写诗作文都不在话下,而有些文人看重商人的有钱,为了钱财也乐得和他们诗酒往还。

徽商读过书的居多,他们最出名的不是有钱,还有培养族中子弟科举入仕,只要家里有钱就必定会倾举族之力培养出一个当官的,如此一来,将来无论是和外人打交道还是涉讼公庭都有帮衬。

士人主动结交商人的情况不多见,但是如果双方出自同族,这可就没法讲道理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