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章 淮南五郡(1 / 2)

加入书签

吴家仅仅垄断孤玄山的煤炭,就能困扰京城三百多万人口不得不思考如何熬过凛冽寒冬!

那么皇帝本人崛起的家乡,炎西六郡呢?

还有至今在怀王炎庆宗治理下的东海八郡呢?

以及,号称天然粮仓,水米肥沃,权贵们富裕到以粮砌墙的江淮六郡呢?

那些地方的不公,如何治理?

梁成叹了口气。

只能说!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敌案的威慑力,在京都皇城弥漫。

徐超峰家族二百多口人项上首级滚滚落地。

随着秦倌报刊的发布。

迅速在民间掀起了巨响。

万民山呼万岁。

对通敌叛国之辈深恶痛绝。

感叹大秦皇帝陛下圣贤明.慧。

而大秦全国高考的影响力也同样在持续的发酵。

大秦二十四郡的府衙逐渐公布了朝廷的恩科规则。

各大郡府的领域之内,确实是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防备着各地书生刻意弃考的情况。

还好,随着秦倌发布了针对恶意弃考的惩罚令后。

各地的文化人都消停了许多。

纵然有类似不和谐的声音传出。

但是须臾间就会被大家恩科入仕的热情所淹没。

不过最有可能出现混乱的

就是江淮之地。

最稳定的反而是炎西六郡。

因为大秦的新政已经在炎西六郡实行了。

一次孤玄山案件。

一次通敌案件。

梁成几乎把炎西六郡出生的那些勋贵们打压了一遍。

他们纵然有恨,也丝毫不敢掀起一点苗头。

但是大秦帝国的南面就不一样了。

新政的推行,无异于是朝廷从权贵们手中剥夺他们的利益。

他们聚敛的财富,要被朝廷拿出来。

自然没有人愿意顺从?

再加上江淮地区本就是天下粮仓。

大秦施行的全民交税制度,更是让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侵害。

相对来说也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因此,南方人大多都憋着坏,准备伺机反抗呢。

南方的文人墨客最多。

而且经济条件相对富饶。

生活在鱼米之乡的百姓们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毒打。

所以,当地就孕育出很多颇有才学之人。

南方文人,不可小觑。

也一直是各郡守大人重点关注的对象。

随着秦倌在南方传扬。

南方的刻意弃考之风,自然就彰显出张扬的一面了……

对于两淮五郡的子民们来说。

恩科已经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了。

南人慕利。

他们

追求的只有利益。

在他们眼中,只有永恒的金银,没有永恒的财富。

所以,地方官员们暗中发力,撺掇读书人暗搓搓的使坏。

跟朝廷对着干。

官民暗通,联合抵制朝廷。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地方权贵手中掌握着数目庞大的田产。

而朝廷推行了全民交税后,他们手中的田产就变成了累赘。

要么继续拥有,但是需要交纳不俗的赋税,从而成为了烫手的山芋。

如此取舍,自然是让那些坐地的权贵们感到意难平。

这也是他们跟那些身怀反骨的文人们沆瀣一气,刻意弃考,逼迫朝廷做出抉择的出发点。

沈培艺任郡守,又曾经跟西北地区的汾阳王一脉牵连颇深,是以有些人脉。

因此,空缺的官职也有一些通过引荐填充的。

但是,官职的空档仍然很多。

尤其是那些高素质的人才,朝廷急需。

应试者急缺。

然而,那些文化人似乎没有迫切之感。

郡府辖下的各地,张贴报倌之后。

从者几乎是寥寥无几。

通常来说。

通过乡试,便可以在郡府内任职。

这事放在前朝,可谓是祖坟上冒青烟的机会。

郡府内的官员,最起

码都是五品起步。

一个文弱书生,一朝成名。

于跃成为朝堂的五品官员。

此事,也算是地方上的一个传奇了。

可是!

没有热度……

广寒郡府,衙门内。

当朝的几位朝堂要员一个个面色凝重。

长吁短叹!

郡府的主簿黄从祖摩挲着稀松的山羊胡子,整个人的神情颇显怅然。

“截止今日,应试者不过百,这点人数还远远不及我们广寒郡此番征录的官职。”

“郡府的公文围观者寥寥无几,距朝堂高考日期已经不足半月!”

“郡府下辖的各地县丞已经上报了当地的情况,跟郡府这边大差不差。”

“若是再拖延一些时日,我们广寒郡本年度的高考,只怕要闹出大笑话了。”

黄从祖言及于此,目光期许的看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