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二十一章(4 / 5)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诚如林夕所言,从去年秋开始,陆续有地方报来灾情,一方面减免赋税,一方面开仓赈灾,此消彼长之下,处处都吃紧,他这个户部尚书本来就已经焦头烂额了,结果又出了巴蜀那一摊子事。
成王这几万石粮食,不说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吧,最起码可以先解了京城的燃眉之急。
如今京城流民渐多,每天都多出许多张嘴吃饭,但无论从哪个口子调粮都不容易。
巴蜀那边更是一个烂摊子。
这些事,宣帝如何不清楚,道:“回头朕让户部去找你的管事交接,你那些粮食,朕收了。”
“可不白给,”林夕认真道:“要收银子的。”
宣帝没好气道:“地都是朕给你的,还怕朕赖你的粮食?短不了你的!没事就赶紧滚你的!”
林夕应一声,却不滚,道:“皇兄,查到那些除暴安良的好汉是什么来历了吗?”
几位大臣齐齐低头,宣帝气的恨不得一脚踹过去,道:“书都念到狗肚子去了?话都不会说了?什么叫除暴安良?你要不是……朕现在就砍了你的脑袋!”
林夕委屈道:“巴蜀的事不是梁王惹出来的吗?那群人一开始就冲梁王府去了,若不是为了除暴安良,难道是为了填饱肚子吗?论粮食,梁王府还没有粮商家多呢!”
安元纬瞳孔一缩,急声道:“殿下从何处听说,那些人一开始就是冲着梁王去的?”
林夕看一眼安元纬,没把他闺女供出来,随口道:“大街上啊,多找几个人问问就知道了。”
安元纬看向宣帝,郑重道:“皇上,臣以为,平乱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宣帝有点头疼的按按额角。
林夕道:“皇兄,我刚刚在外面看到皇长子了,他想去巴蜀你没让啊?”
宣帝耐着性子道:“巴蜀如今形势不明,他又伤势未愈,去了能做什么?”
林夕不以为然:“他都已经二十六了,也到了能使唤的时候了,巴蜀去不了,可以去别的地方嘛,养儿子不用多可惜?”
宣帝道:“比如?”
林夕道:“比如去征集粮草,比如赈灾啊……上次皇兄调去的几十万石粮食,一颗都没到灾民肚子里,还不是因为有人监守自盗,自己儿子用起来多放心……”
宣帝打断道:“那你呢?”
林夕一愣:“我什么?”
宣帝道:“养儿子不用多可惜,养你呢,有什么用?”
林夕讪讪道:“我可以帮皇兄在母后跟前尽孝嘛……我去给母后熬燕窝!”
抬腿撤离现场。
看着林夕的背影消失,宣帝脸色阴沉下来,道:“顺天府立刻派人去查清楚,看巴蜀那边到底是怎么回事……传旨,着虎威营调精兵五万,随时准备开拔。”
户部尚书忙道:“皇上,调兵五万,所需粮草不再少数……”
宣帝道:“先用成王那批粮食应应急。”
顺天府尹顿时急了,毕竟安置京城灾民是他的活儿,现下虽还能支应,但后面需要的粮食越来越多,成王的粮食调走,他又得去别的地方扯皮。
起身就要说话,却听安元纬道:“皇上圣明。所谓狮子搏兔,全力以赴。
“这两年天灾不断,虽朝廷竭力赈济,却总有力不能及之地,又有梁王之辈监守自盗,以至食不果腹者不在少数。
“若成王所言属实,引发巴蜀□□的不是饥民,而是意欲颠覆江山的反贼,若不能及时扑灭,恐其振臂一呼,成燎原之火。
“不可不慎。”
顺天府尹只得闭嘴,怏怏坐下。
宣帝又道:“传朕旨意,令皇长子、皇二子、皇三子分别前往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在民间征集赈灾粮,数额便定在……每人三十万石吧!”
“另,”宣帝顿了顿,道:“京城安置灾民之事,由成王全权负责,所需钱粮、人手,户部与顺天府全力配合,不得推诿。”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后,齐声应是。
……
出了御书房,一众大臣神情放松许多。
史思源道:“还是皇上英明,有这九十万石粮食,怎么也能撑到新粮出来。”
顺天府尹苦笑:“话是不错,但每人三十万石……怕是有些艰难。”
“三十万石应该不成问题。”史思源道:“今儿是成王提醒了皇上。
“大宣不是没粮,只是朝廷无粮,普通百姓手中无粮罢了。地方豪族坐拥大片土地,富商巨贾又大量囤积粮食,趁灾荒哄抬粮价……
“令几位皇子筹粮,也是权宜之计,这三位皇子的母族,无一不出身世家大族,皇上点的这三省,正是他们宗族所在。
“三十万石,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户部尚书笑道:“正是,毕竟成王一个庄子,便有存粮六万石。”
当然账不能这么算,毕竟皇子中,也没谁像成王一样,一个庄子就有五百顷上等良田,但理却是这个理。
这些世家一个个手眼通天,连成王都知道各地大旱,粮食不可轻易卖了,何况他们?即便自家囤粮没有这么多,凭他们在当地的经营,凑够三十万石也不是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