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1章 样机出炉(1 / 2)

加入书签

“周总、康总,精密医疗仪器工序,首台核磁共振仪已经组装完毕,请领导检验!”

工序负责人郑重的向周阳等领导汇报工作。

“好,辛苦了。”

周阳勉励一番,然后就来欣赏这台巨大的医疗设备。

核磁共振仪(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在1933年首次实验成功,如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其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被体外的接收器接收,最终经计算机处理,就能获得图像了。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需要用到很多高新技术,要不至于这么多年了,国内也没法生产最高端的核磁共振仪。

目前国内用到的核磁共振仪,绝大部分都是花大价钱采购的国外设备,代价很高。

这也没办法,毕竟国外发展早,专利都是人家的,国内想研制,但跨不过专利壁垒。

而周阳得自系统的图纸,却另辟蹊径,避开了那些国外专利,使用了另一种技术。

国外的核磁共振仪构造包括磁体、梯度线圈、射频发射器,MR信号接收器等等,国外设备为了维持磁体的超导性,需要定期加注液氦、液氮。

一般液氮的加注周期为一到两周,液氦的加注周期为三个月到六个月,然而加一次就需要数万元的成本,开机一次更是要加几十万元的液态惰性气体。

这也是造成核磁共振仪运行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而周阳来自系统的图纸,完全避开了这种工作模式,因为液态气体太难保存,且需要高压恒温舱室,对结构材料就有高要求,也导致整机成本上升。

而系统提供的图纸中,使用的是常温核磁技术,当然这里取了个巧,要不然光凭借这样一种技术,就能拿诺贝尔奖了。

这里用的是类似常温超导技术,实际上并不是超导体,还是有电阻的,使用起来会发热,因此比常规核磁共振仪发热量略大,需要专门降温设备。

其实也就相当于内部多加个空调,这样却节省了惰性气体相关成本,相当于省了几百万的造价。

其他的射频和接收装置,也是拥有自主产权的配件,技术员参考了之前报废的那台核磁共振仪,最终花了半个月,造出了国内第一台高端核磁共振仪。

接下来就该测试功能了,周阳、康定,还有骆炎彬,都在旁边观看,等待着数据结果。

他们把携带了检测仪器的假人放入仪器中进行扫描,全程都在密切关注是否会对人身有危害。

过程中发现,和目前常用的核磁共振仪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报告周总,我们的设备指标全部合格,这是检测报告!”

手下技术负责人,将这次的检测报告给递了过来。

周阳就先让骆领导来看,毕竟他对此设备非常重视。

骆炎彬看后连声赞叹:“好呀,从数据上来看,和国外进口的核磁共振仪并没有过多差别,随后就是人体检测了。”

“可以,那么我看,要不今天就上报,要不您这里报上去?”周阳试探的问。

骆炎彬说:“蔡司长那边是你在联系,还是你来报给他,我这边要层层上报还是有些慢的。”

“那好,就这样,我这就给蔡司长报喜!”

周阳随即就打电话给蔡司长。

蔡司长这两天一直在过问设备情况,不过他也怕催得紧,会给周阳带来心理压力,所以后面就不敢问了,一直在京等消息。

这次终于传来了好消息,蔡司长非常高兴,他立即安排专家组,明天亲自到厂里去审查。

这次相当于核磁共振仪的毕业大考,关系到核子共振仪能否上市销售。

等到第二天,医疗专家组,包括蔡司长本人,都乘坐飞机来到了深镇·白帝厂区,一共三十余人,全是医学界有名有姓的人物,可见大家对此的重视程度。

周阳这边也是按照最高规格进行接待。

蔡司长这还是第一次来到白帝的高科技园区,他到精密医疗仪器车间一看,也和骆炎彬的反应差不多,赞叹连连。

蔡司长见多识广,国内外的医疗设备大厂基本都去过,但也毫不夸张的说,白帝的医疗器械生产车间,设施方面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

“你这里好啊,回头我让安排其他厂家来你这里参观学习,把你这里打造成为全国医疗器械示范车间,你意下如何?”

蔡司长这么问,当然是在抬举周阳,如果有了这个头衔,那么政策和资金、名气方面,都会很有益处。

“感谢领导的肯定。”周阳感谢道。

“呵呵,这也是你自己争取来的嘛。”蔡司长笑道。

随后领导一行人就来到了核磁共振仪处,专家组马上拿出专业设备,对这台仪器进行检查。

他们很快发现,这台设备与国外进口的在构造和外观上,都有不小差别,这样他们就放心了,生怕周阳是在山寨外国企业的产品,那样就要面临侵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