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4章 三孤已稳,三公可期(2 / 3)

加入书签

下去。

张德胜还有一义子,名张同,原名汪兴祖,其就被追赠为东胜侯,同样是追赠没有将爵位传承。

朱祐樘迁张周为蔡国公,却以火筛为东胜侯,言外之意……你个小火筛,给朕的秉宽当干儿子还差不多,这也是提醒你,你在大明这边就是个儿子,如果你不好好干,让你连儿子都当不成。

若你不给大明建功立业,等你回到草原之后,作为曾经草原的叛徒,看谁还会待见你们。

到时再让你“干爹”去把你给灭了!

刘健道:“新建伯年轻气盛,以其节制宣大军务,会不会过于激进?此处军务当由老成持重之人来处置为好,以前户部左侍郎许进,方是上上之人选。”

朱祐樘面色微微不悦道:“到这时候,还要以其年轻气盛,来阻断朕的用人吗?新建伯是年轻,但为官这两年,做事也愈发沉稳,其有短暂巡抚大同的经历,在奴儿干都司平肃女真人时,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威宁海和官山两战,已让他趋于成熟,朕对于他节调宣大等处军务,并无所顾虑。”

朕就觉得他行,你们想咋地?

“至于刘阁老所说的许进许卿家,他是有资历和威望,如今在偏关为巡抚,协同新建伯,另还有身在宣府的马中锡,二人都是年老持重,相信能对新建伯处置宣大军务提供足够的支持。至于大同之地的巡抚,也一并由新建伯兼任了吧。”

将王守仁从大同巡抚,提升为宣大总制,却没有卸任其大同巡抚的位置。

这说明,皇帝已准备将宣大一线的防务要点,从宣府迁到了距离京师更远一些的大同。

因为王守仁兼任大同巡抚,这会令大同在宣大战略意义上,无限制提高,也会间接也说明,皇帝准备把宣大一线彻底交给张周的人来打理,至于许进和马中锡,也不过是临时的人选,回头要撤换他们,大概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刘健听了就很上火。

难怪今天让我们内阁也来了,感情所说的事,都是关乎到整个西北格局的大事,偏偏陛下不想拿到朝堂上去廷议。

这是在跟我们商议吗?

根本就是通知我们一声的,什么都是其定好的,还要我们干什么?

李东阳道:“陛下,不知蔡国公和前偏关巡抚王琼回朝之后,将作何安排?”

李东阳也算是明眼人,知道反对不了,那就问点直接的,也算是问清楚状况,让我们传统文臣有时间去准备应对了。

朱祐樘先前刚以皇帝的威严,接连决定了几件事,如果这时候连例行通知都不想说,那就有点对不起这些陪他经历过风浪的大臣。

所以李东阳把朱祐樘的脉也是很准确的。

“朕以秉宽回朝,为兵部尚书,至于现兵部尚书马卿家……朕想以你为吏部尚书,主持朝中官员考免之事。”朱祐樘直言了,“至于王琼,他回朝后,就取代许进为户部左侍郎。若是诸位卿家没意见的话,来日在朝上,便如此做推选吧。”

提前内部商定人选,再做廷推。

等于说是以公平公正的假象,行皇帝直接任免之举。

有点那传奉官的意思了。

但跟传奉官不同的,是皇帝对于张周和王琼的任用,到底还是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做出的调派,毕竟王琼先前已是大同巡抚,调京师当个左侍郎怎么了?张周已当过南京兵部尚书,调回来当个兵部尚书也没问题吧?

李东阳进一步问道:“陛下,不知南京军务当由何人来参赞打理?”

这又问到一个关键点上。

张周调回京,外间对于谁来接替张周为南京兵部尚书的事争论不休。

也是想知道皇帝对南京,或者说是南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先前让张周去南京,总不会只是让张周去南京避个地震天灾异象吧?

“再议吧。”朱祐樘道,“有什么人选,你们也在朝上提,朕也会酌情考量的。”

这话就说明,好像皇帝对于谁当南京兵部尚书这件事,也完全不太在意。

谁当都行的意思。

如果是朕所关心的人事任免,朕先前也都透露给你们知道了……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帝在南方还有更大的战略布局,可能这布局比让张周回朝当兵部尚书这件事都大,所以还不方便透露。

再也可能是,皇帝还打算等张周的意见,也不一定是等张周回朝之后。

张周上的密奏,给皇帝提供建议,也是有可能的。

……

……

内廷会议接下来,还商量了有关来年预算的事。

皇帝没有就修筑宫殿,或是京师周边的道观、庙宇有任何的想法,对于西北军需调度,只是希望能保障将士顺利过冬……对于铸炮和修造河套关城之事,皇帝好像没有太多的想法。

这也让这几位重臣意识到。

现在皇帝近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怎么打草原这件事上,真是连个人享受也不顾。

全心全意。

好像皇帝近期要做出的所有安排,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只是对于钱粮调度上的通融,有点让这几位看不懂。

皇帝既然这么在意西北军务,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