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礼制,又是礼制(1 / 2)
这个时代,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把辈分看得特别重要。
诸葛瞻这家伙,竟然故意把辈分搞乱。
不,其实不是他搞乱的,而是黄月英。
她病重的时候,再三请求姜维收诸葛瞻为徒。
为了安慰她,姜维没想那么多,当场就同意了。
庆幸的是,那只是口头上的同意,没有张遵那种专门的拜师礼。
辈分很重要,守孝的礼制更加重要。
“弟弟,你怎会在这儿?不怕被人说闲话?”
“师傅,这都七月中旬了,父亲的孝期早就满了!”
这家伙,现在又改称“师傅”,眼中还带着一丝挑衅。
姜维没管这些,仍在思索他的话。
诸葛亮逝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十月,这会儿是建兴十五(公元237年)年七月。
孝期确实没过,诸葛瞻这家伙,胆子也太大了吧!
不对!他年纪小不懂事,难道诸葛果和黄月英也不懂事?
看出姜维的疑惑,柳沅低声解释道:“夫君,孝期是三年,二十七个月呢,你是不是糊涂了?”
呵!
姜维本来没有糊涂,柳沅这一解释,反而糊涂了——三年,啥时候变二十七个月了?
正在琢磨,诸葛果又说话了:
“夫君保得皇子周全,带回二十万百姓和大批粮草,抗旨之事,陛下应该不会追究。
“如果能想想办法,让东吴把邪马台使者送来,陛下一定会高兴。”
说着,诸葛果突然停下。
与此同时,柳沅也张大了嘴——二百多女子盈盈走来,恭敬地侯在姜维身后。
她们的服饰和手中器物,一看就像青楼女子。
别说是诸葛果,就连柳沅也紧张起来:“夫……夫君,她们是谁?”
“哦,她们啊,孙权的歌舞姬。”
察觉到诸葛果一脸黑线,姜维却想逗一逗她:“果儿,她们唱曲跳舞,抚琴扒谱比你厉害多了,我特意从临沅城,千里迢迢带回来的……”
呵!
话没说完,诸葛果扭头便走。
“唉呀,夫君啊!姐姐生气啦!”
柳沅急得跺脚,却不敢指责姜维,“姐姐听说你要回来,整天都在城头望着江面,都快成望夫石了!”
匆匆说完,生怕诸葛果出了什么事,赶紧追上去。
突然发现,诸葛果生气的样子,别有一番味道。
没管她,一把拉过诸葛瞻,“弟弟,你不是在家守孝么?怎么跑永安来了?”
“三年,二十七个月,守孝期早就满了啊!”
没管姜维的疑惑,诸葛瞻拉过张遵,嘻嘻笑道:“师傅,我跟张遵商量好了:下次出征的时候,咱俩也要像大皇子一样,跟在你身边随军学习!”
我去!
光顾着跟家人说话,把刘璿忘了个干净。
四下一瞥,并没见人。
不必说,又跑哪躲着发呆了。
自从出了夷道城,那家伙整天魂不守舍——担心回成都后谎言被拆穿,担心遭到姜维、太后、刘禅和皇后的责骂。
可是,听诸葛瞻刚才的意思,那家伙只身前往秭归,真有刘禅的允许?
如果真是这样,刘禅的心也大了,就不怕他路上有危险?
…………
在姜维的了解中,自汉武帝之后,“举孝廉”成为平民百姓入仕为官的唯一途径。
这种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很快就变了味道。
很多人父母尚在无需守孝,但为了彰显自己的“孝”,就出现了割肉孝母、恣蚊饱血、乳姑不怠、卧冰求鲤等等极端事情。
当做,姜维改变不了这些,也没打算改变这些,只是好奇诸葛瞻守孝的时间。
询问后才知道,“三年”守孝的传统,最早源于《论语·阳货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在这没有“营养奶粉”的时代,很多小孩需要三年才能学会走路,也就是“免于父母之怀”。
所以孔子认为,父母死后,必须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里说的“三年”,还真不是36个月,而是27个月——不论从哪个月算起,时间跨度都是三年。
这么说来,诸葛亮的孝期,确实结束了。
诸葛果一直怪怪的,原来是这原因。
她一直盼着自己回来,好像也能理解了。
然而,没说几句话,就被气跑了。
诸葛瞻还说,他经常听到诸葛果和柳沅悄悄说,杨兰这胎,可能又是女儿。
此时的姜维,已满35岁。
这个年纪,好多人都要抱孙子了,姜维却还没儿子,诸葛果一直在着急。
没办法,礼制就是这样。
意识到玩笑过了头,姜维赶紧追上去。
做出解释后,诸葛果仍是一脸黑线。
“妾身不是你想象中的妒妇。
“妾身说过,只要姐姐和妹妹同意,你想纳多少个妾都没问题。”
知道她口是心非,姜维还想逗逗她。
可是,只要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