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4章 陆逊请辞(1 / 2)

加入书签

前面几个月的多场战斗,陆逊与孙权连遭败仗,先后被俘三万余人,也算是伤筋动骨了。

在姜维看来,孙权之败,是败在他的性格上。

而陆逊之败,不是败在谋略,是败在孙权的掣肘。

如果汉军还想取胜,就要把孙权与陆逊分开——只要孙十万一天没回建业,陆逊必被他拖累,必败无疑。

考虑到吴兵明日晚间就能到达,姜维选择了兵分两路:

一路汉军坚守临沅城,拖住陆逊或孙权中的一个。

不必说,这一路肯定是孙权。

另一路汉军,要抢在陆逊的战船抵达之前,速速南渡沅水。

小麦还有一月就要成熟,陆逊担心汉军再一次“化整为零”,必会以主力大军全力追歼。

届时,这路汉军再南渡资水深入长沙郡,就轮到吴军尴尬了。

如果不追,汉军就要去长沙抢小麦;

如果追来,那就要舍弃战船与汉军陆战,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如果汉军高兴了,还可沿沅水往沅陵方向走,把吴兵引到西部的崇山之中。

战船,呵呵了!

吴国的战船,看起来威武吓人。

但是呢,除了常见的弓箭、火箭和标枪,再没其他作战能力,说是“运输船”更为妥当。

所以说嘛,哪怕吴国的战船再多,姜维也没把它放在眼里。

魏延不想反对这些计划,只是有个疑问:“不是说要抢小麦么?在吴兵的包围与追击之下,咱哪有人手去抢收?”

“哎哟,我的哥啊,这种事情哪需咱们动手?武陵与长沙的百姓,会坐看小麦烂在地里?

“咱们兵分两路,除了把陆逊与孙权分开,还要装出仓皇逃命的模样。

“只要我处处示弱,孙权和陆逊必会抽出人手,协助百姓抢收小麦。

“他们担心打晒好的小麦被我抢走,必会继续坚壁清野,把百姓手里的小麦全部抢走。

“所以说嘛,咱先带着吴兵溜达几圈,再回来捡粮食就行。”

姜维的计策,其实只是大致部署。

魏延没感觉是生死搏杀,反而感觉很好玩的样子。

“行!就按你说的办!我带两万兵马去沅水南岸,见机而行,你留一万坐镇临沅城!”

“不!你留在临沅!”

魏延很想去南岸玩玩儿,却被姜维坚决阻止。

因为,去南岸不是溜达,而是逃命。

很可能,还要日夜不停地逃命。

魏延年近六旬,不适合长时间行军。

而且,他是汉国的卫将军,主战派仅存的元老。

军职低于蒋琬和吴懿,但仅凭一面“魏”字旗,就能让魏吴两军闻风丧胆。

更重要的是,自己能有用武之地,全靠他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没有他,自己这个小小的“四平”将军,不知要被蒋琬与费祎压制多少年。

所以,魏延绝不能出半点差池。

劝说许久,魏延终于同意留守临沅。

只不过,坚决拒绝一万兵马,声称只需三千就够。

好说歹说,姜维还是给他留了五千。

毕竟,临沅城是土坯城墙,没有秭归城那么坚固。

如果吴兵用投石车砸城,有时候必须杀出城外,三千兵马确实捉襟见肘。

“唉,气数,气数啊!”

城楼上,魏延望着不停穿梭的木筏,又在黯然叹息。

这百余条木筏,如果早个半日扎好,至少能抢运五千汉军过江。

陆逊的溃兵衣甲皆毁,缺兵器少粮食,而且疲惫不堪,五千人必能杀得它片甲不留。

只可惜,晚了半日。

…………

加上关樾的“山兵”,渡至沅水南岸的汉军,刚好两万七千人。

为了让吴兵清晰看到这支“主力大军”,姜维在南岸左等右等,却不见吴兵前来。

据哨探回报,吴军收拢了溃败而来的陆逊兵马,总兵力确实有八万之多。

然而,千余艘吴军战船,始终停在临沅城的下游十里。

接下来的十几天,依然按兵不动。

如此奇怪,魏延和姜维抠破脑袋,也想不出原因。

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此时的孙权,正在劝说陆逊。

因为:

连番的败仗,被两千汉军包围,帅旗被抢和汉军的羞辱,让陆逊彻底崩溃了。

十几天前,也就是刚刚溃退而来的时候,他马上就上表请辞。

这种事情,孙权肯定不同意。

这十几天,一直在劝说陆逊。

为了劝服他,孙权还派快马去往秭归,千里迢迢请来卫将军全琮。

“陛下,草民确实不是姜维敌手,实不敢耽误国家大事,还望陛下另选贤能。”

自从呈上奏表,陆逊始终自称“草民”,把孙权气得咬牙切齿。

但他知道,此时需要陆逊,必须劝回他。

否则,就不会把全琮、朱据、刘纂和滕胤一起叫来。

“伯言啊,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此浅显的道理,你应该明白!”

全琮还想继续劝说,却见陆逊摆摆手,惨然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