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4 帮我捏捏(5 / 29)

加入书签

与杨家没关系了,还是得从王永连入手啊。

这人大概属泥鳅的,滑不溜秋又野心勃勃,这样的人是专门来给他设坎的,得早点打压下去才行。

李煦明着不敢拿他如何,暗地里要弄垮一个人还需要证据吗?当年他报复李夫人时也没这么多讲究。

136 相思之苦

寇骁离开的第十天,李煦终于收到了从灾区寄来的第一封信,因为道路阻断,那边的消息已经有许久没有传来了,大家都在等寇骁的消息。

李煦边拆信边问:“那边情况如何?”

送信的小兵低头跪在地上,“一路上都有道路被阻断,我等一路前行,边走边通路,到上杭县时已经是八日后了,刚到县城将军就打发小人来给王爷送信,因此具体情况小人也不清楚。”

李煦听他这么说,便叫他下去休息,然后认真看起信来。

信中寥寥数语,写的都是路上的事情,确实如他所说还没看到灾区情况,这封信也只是给李煦报平安的。

李煦给他回了信,在信中提到,会安排人再运送一批物资过去,按照这一路的情况,恐怕受灾的地方比想象中严重的多。

安排那小兵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李煦便让他带着回信走了,然后去郡守府调度物资。

纪韩宇正忙于第二季播种的事情,也是焦头烂额,他并不精通农事,能依赖的只有钟水清等几位农事官,但他们只懂种地,开口便是一亩地要多少粮种,结合上报的荒地亩数,这一算,可把纪韩宇吓住了。

“往年都是粮食收割后再留种,仓库里备有的粮种并不多,虽然已经外购了一部分,但比起开垦出的荒地,数量还是差了许多,这该如何是好?”眼看第二季水稻开播在即,纪韩宇是半点也不能马虎。

李煦翻了翻账册,比起纪韩宇当初报给他的数字几乎翻了一番,他指了指账册后半本问:“当初政令上明明白白写着,以一个月为期限,这后面报上来的荒地数量是什么情况?”

“这……各地都有分批次上报,当地县令只说是因为之前统计的不及时,这才延误了。”

李煦单独拿了一个县的账簿出来,又要了笔和纸,算了这个县的人均耕田数量,这一算,差点没气吐血,他又拿了漳宜县的数据摆在纪韩宇面前,“你看看这两个数字,可看出什么来了?”

两个数字一大一小自然是一看明了,但这两个数字代表什么纪韩宇却不知,“还请王爷明示。”

“这是当地人均拥有的耕田数量,漳宜县人均才三亩,这个浦西县却达到了二十一亩,这还只是耕田的数量不含耕地的,本王倒想问问,这一人二十一亩田要靠什么耕完?

漳宜因为有盐田,不少百姓争相去做盐工,种田的百姓相对会少些,但这比例也不可能差太多,更何况,这人均可是包含孩童和老人的,你觉得一个五口之家能种得了上百亩的田吗?”

纪韩宇深深吸了一口气,沉着脸说:“下官这就安排人手去各县重查。”

李煦摇头说:“查是肯定要查的,但此时开始查太晚了。”他把账簿翻开,将延误上报的那一半全部一刀切了,“告诉他们,政令中明确规定了时间,哪怕超出一天都不算数,该严格时务必严格,咱们已经在做善事了,但却不能由他们牵着鼻子走,该怎么给,给多少都是由我们说了算的。”

纪韩宇还是太稚嫩了,论学问他不比其他人差,论政治也算中上,但论实务到底还是差了点经验。

但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学成的,只能靠他自己摸索慢慢积累经验,李煦自己也不是政客更不是专家,懂得的也有限。

账簿去了一半,剩余的那部分,李煦依然让他找人统计各县人均耕地数,但凡超过五的便安排人去彻查,“你可以挑选几个正直可靠的官员组成督察队,到各地巡查,不仅是土地数量,还有税收等方面,可以纳入年底考评,今年王府进账颇丰,年底本王会给各级官员派发奖金,发多还是发少全看他们今年的业绩,这件事由你着手去做,具体方案十月前务必写出来。”

纪韩宇知道,这是李煦给他收买人心的大好机会,发钱谁都喜欢,由他牵头做这件事,得到好处的官员自然会记他的好,而且奖励与年底考评挂钩,那官员们明年该怎么做就得重新思量了,对他这个能掌握生杀大权的郡丞也势必忌惮几分。

寇骁啃了一个干米饼,喝了一口雨水,雨下的很大,他们一群人只能躲在树林中,无法扎营无法生火,好在干粮还有,不至于饿死。

“这他娘的什么天气?天天下雨,而且到处的路都不通畅,一小段路一天都走不完。”赵刚脱掉衣服拧干水,然后挂在树干上晾,虽然不可能晾干,但好歹不会继续滴水。

寇骁头上顶着一片芭蕉叶,身上披着雨衣,里头也是空荡荡的,他嚼着米饼说:“去把县令请过来,本将军要问话。”

寇骁抵达上杭县后,先去了县衙,但县衙从上到下没人能说清楚受灾的情况,是重是缓,之前去勘察灾情的官员一去无回,不知是被困山区还是被黄土掩埋了。

寇骁也顾不上追究官员的渎职之罪,抓着县令、县丞和几个掌权的官员一起下乡,走了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