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章 书房详谈(3 / 3)

加入书签

腹;后四个是小厮,名字都是灌木名儿,年纪小,做些杂事

3、滇杨的话“连咱们家太爷当初也占不到这附近的地”开国初期,王家祖宗的爵位是都太尉统制县伯,县伯就是封号前面会加一个县的名字,比如,原著中有一个寿山伯,就是寿山县县伯,前面那个寿山是地名,据《隋书》记载,公、侯都会有郡、县作为封号,但伯就只能用县做封号了

一个县伯只能传一代,因为传到子、男,这两个等级就不能再把爵位往下传了,所以王子腾的祖父还能有封号爵位,到他的父亲就没有爵位了,所以我才在一开始写皇帝封爵,并且封到县子,这样第一,圣旨中王子腾的父亲没立大功,只是因为王子腾而封的爵位,不能越过他的父亲也就是王子腾的祖父去,第二,县子是不会把爵位往下传的,这样其实皇帝也没有嘉奖太过,王子腾还是没有爵位

4、关于荣国府三天放了一万两银子,这个我没有瞎编,是真的算过的

我查了宋史中关于人口的描述,宋史卷八十五 志三十八中提过,“开封府,崇宁,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这是说,北宋崇宁(宋徽宗)时期,都城汴京,也就是开封府,有26万余户,其中男子有约四十四万三千人,女子没有算,但是男女比例近乎1:1,也就是说,这时候有大约八十八万多人,

但是这些是固定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户口的当地人口,那流动人口呢?想想北上广,当地人和外地人的比例是多少?以2016年,北京为例,外来人口808万,常住户籍人口1365万,比例大约1:1.68,当然北宋时期可能没有那么多流动人口,但按1:1.2来算,估计相差不大,17.6万,算15万,那就有一百零三万人,但是!这里面还有乞丐以及未收录人口,毕竟北宋时期按人头收税,又有“藏富于民”的说法,所以实际人数比户籍上的要多出许多,就像现在人口普查都不能完全统计到一样,预估北宋时期,都城不少于110万人,这还不算周边县城,都城周围的县城,每天进来讨生活的人也不少。

但是,我设定的大安,更多经历了战乱,虽然也繁荣了一百多年了,但是人口肯定受影响,首先女人的数量乡下肯定更少,但是都城不会,还是以现在为例,别看当下男女比例接近100:120,但繁荣的城市里差距并不显眼。所以,我设定,大安都城一共有八十万人,少了三十万,大概少了30%的总人口,还是合理的吧?

接下来,就是钱的数量了,宋朝一贯也就是一吊,根据宋史卷一百三十八食货志记载,宋朝以七十七为百,也就是说一吊钱是770钱,一两银子能兑换的钱数是不固定的,北宋初期,一两银子能换一贯钱,徽宗时期,能换两贯钱,但是经历过战乱之后,南宋时期就能换三贯,因为经济不稳定,大安此时比徽宗时期要早一些,所以设定一两银子能换一吊半,也就是1155个钱,

好,接下来是假设并反推,荣府在三四十条巷子首尾都贴了告示,取中间,35条,七十个点

再看银子,一万两,是1.5万吊钱,770x15000=11550000,一千一百五十五万,这样每人五十个钱,三天之内,大约有23万人次

八十万中的四分之一来拿免费发的钱,我觉得说得过去,毕竟这里面肯定有重复的人啊

5、为什么京中八成的银号都没钱了呢?

宋代小、、平钱,一个重3克多,就按这个算,差不多是3700万克,就是37吨,这太多了

6、下一个问题,一万两银子到底是多少呢?

看很多把钱都写的不值钱了,动不动几万几十万几百万银两,看一个数据,北宋繁华的时候,国库收入约8000到9000万贯合银约六千万,而明朝万历年间,400万两,清朝顺治七年,一千万两,所以,大安国库收入我设定三千万两左右,一万两就是国库收入也就是税收的三千分之一,可能还不太清楚,这样,2018年我国税收14万亿,两千分之一就是46.67亿,你想想有在北京随便发了46亿啊,该是多大的轰动!

另外,再用原著中的数据来看,贾母王夫人每个月月例二十两,一年也才四百两,一万两是25年的固定工资,那些丫头们,大的一个月一两,一年12两,一万两是他们833年的固定收入!就是宝玉和小姐们一个月也才二两,王熙凤一个月三两多,她一次跟李纨的调侃中说道,李纨一年分红是上上分儿,有四五百,月例跟贾母等同,一年大约有一千两,王夫人贾母每年分红也差不多是四五百的样子,也就是说,就算加上其他的收入,也要十年才能有一万两

关于黛玉出嫁,王熙凤说的一万两银子的花费,这个另有原因,不在这里说了

7、为什么会说再来几天就动摇国本

因为以个人之力,大幅度影响了银价,就相当于人民币汇率这种,所以当然会动摇国本,再加上本来就让皇帝忌讳,难免就迁怒到他舅舅,也是在朝中唯一有实权的人,身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