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2章 雷霆手段(1 / 3)

加入书签

朱厚熜并不知道这次确实是凑巧。

他也不知道正是这年腊月传到京城的这次兵变,因为后来处置有问题,从此成为了大明边镇无数次兵变的“教材”。

两份奏报在众人手中传阅,杨廷和看完之后就怒道:“许铭糊涂!”

朱厚熜微眯双眼看着高忠:“总镇甘肃太监是谁?没呈奏抵京吗?”

高忠顿时低头:“叫董文忠。奴婢这就去问问张公公。”

杨廷和喷了两句就无奈又忐忑地看了看皇帝。

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张孚敬在广东杀得太惬意了,升官太容易了。这许铭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里缺了根弦,想学张孚敬在边镇裁革空额,那么轻易触及边镇重将的利益?

虽然许铭道义上没错……

奏报传阅至王守仁手上后,他看完就说道:“‘莫遇李隆军,宁逢王浩八。见贼犹可生,见军必定杀。’这是江西至今仍流传之民间歌谣。陛下,昔年李隆剿逆,多有杀良冒功之举。其时奸佞在朝,其罪未究,反升任甘州总兵官。一经数年,如今必是携边镇之重以为自恃。杨制台素知三边事,臣以为此事恐怕确如杨制台所言,则如何处置甘州兵变事关今冬边防!”

朱厚熜没说什么。

等他们都先看完。

崔元也看完了,迟疑着说道:“马池一带离不了杨制台,五府纵有可替任之人,然仓促换将,甘州恐怕成为薄弱处。兵变这般大阵仗,北虏必已窥知其事。”

朱厚熜等到他们都看完了才说了一句:“众卿先商议一下如何处置,等司礼监回报,看看总镇甘肃太监有没有消息传来。”

御书房里开始商议处置措施,但朱厚熜只是先听着。

不久之后是张锦亲自来的,他一进入御书房就跪下了:“陛下,甘肃奏报刚到……董文忠,畏罪自尽……”

今天的御书房,袁宗皋病重没来,张子麟还在东南,其余十六个重臣闻言变色。

刚才许多商议都白费了。

“蠢货!”

朱厚熜也顿时怒极,说罢连连深呼吸平复心情。

杨廷和等人没一个脸色好。

根据杨一清的初步奏报,是因为饷银减半发放引起军士哗变的。虽然背后必然有李隆唆使,但他既然还抓住几个“首恶”杀了、控制局势之后上奏弹劾许铭,那就说明他只是自恃重要闹一闹,或者玩脱手了在恶人先告状。

但总镇甘肃太监这一下畏罪自尽,李隆会做什么反应?

甘州局势还不知如何了。

杨廷和欲言又止,看了看懂得制怒、正在制怒的皇帝。

可再如何制怒,董文忠为什么自尽是很明显的:皇帝压制内臣,两广既然先有傅伦自尽,甘州出了这么大的事,董文忠惊惧之至干脆率先自尽免受其苦。

这算不算又是一种连锁反应?

朱厚熜也想着这一点。什么叫国事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他现在感受到了。

在朱厚熜的认识里,许铭也许确实受到了张孚敬的影响——虽然实情不是。

但历史上的董文忠还真没有吓到自尽,而是被李隆裹挟着先一起弹劾许铭了。

朱厚熜平复了一下情绪之后才说道:“传旨去,杨一清总制改为总督。陕西按察使改任甘肃巡抚,督运足额粮饷去甘州。叫张永亲自星夜去甘州,假意安抚,见到李隆之后立刻给朕斩了!”

“陛下!兵变实情尚未查明……”王琼大惊失色,顿时开口。

朱厚熜断然道:“许铭巡抚甘肃才多久?董文忠既然畏罪自尽,他与谁一起得了必死之罪?王守仁既说李隆旧事,杨一清既然如此上奏,边镇糜烂之处此前既已多次言及,还有什么需要查明的?恐怕张永到时,李隆已畏罪造反!让张永去,助杨一清一臂之力。崔元,让郭勋回京!”

顷刻之间,风云变幻。

张永对皇帝安危何其重要?但朱厚熜毫不犹豫地把他调到了西北去。

以张永昔年在西北平定安化王之乱攒下的一点军中威望,以他和杨一清之间的关系与默契,以三边总督的职权,朱厚熜选择了把边镇危机交给了杨一清和张永。

与此同时,则是京城忠于皇帝的军事实力暂时下降。

所以郭勋要回来。

但还不够。

朱厚熜随即又吩咐道:“传骆安、张镗!”

杨廷和心头一凛:“陛下?”

“虽然已经有意布一个局,化被动为主动。但既然甘州有变,纵然会走脱一些人,那也只有先行雷霆手段了。”朱厚熜寒着脸说道,“北镇抚使早已查明,东南杀官一案最大可疑之处,在于年初皇兄病重之时便有人借太宗族诛方孝孺一事造势!其时,阁臣尚未议立朕。不论何人继统,逆贼都要搅乱大明!”

御书房中众人瞳仁微缩。

“与葡萄牙人战事一起,随后东南杀官,西北兵变。”朱厚熜冷然道,“不管其后是否有黑手拨动局势,眼下已是非常之时。江南士子大肆议论太宗皇帝诛方孝孺十族,以方孝孺为忠烈楷模。酒后笑谈固然有趣,此时传议纷纷是何用意?西北倚边镇自重,东南也要倚税赋漕运自重?这只黑手,朕已有眉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