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2 / 3)
体科举官员们排斥的。
可以说,贵妃的娘家除了皇帝的宠爱之外,并没有什么盟友和支持者存在,未来实在堪忧。
林如海发现新皇并不像先皇——先皇刚直执拗,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对自己人和心腹重臣确实是坦诚相待,君臣相得的。
新皇分明像晚年的太上皇——把后宫的妃嫔和前朝的臣子都视为他掌中的棋子,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可是他不知道,物不平则鸣,人心不平那就更不得了了——当初林如海他们敢对太上皇的命令阳奉阴违,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平,又占着理罢了。
现在新皇明晃晃的宠妾灭妻,过河拆桥,在许多人心中,这是皇帝品行有瑕。哪怕不敢宣之于口,心里也对皇帝有了看法。
林如海他们当初敢违背太上皇,将来也必定有臣子敢暗搓搓的违逆现任皇帝。这是因为新皇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哪怕君臣地位不同,君王可以对臣子的身家性命一言而决,也改变不了人心所向。
这个皇帝过于的任性与急躁——得到新皇的赏识,大概很容易升官,可更有可能被他当成棋子随意摆弄——就像贵妃和她的娘家。
所以林如海告诉林璟,让他本本分分当官——将来就算当了高官,能时时面圣了,也绝不能给皇帝留下他很善解圣意的映像——免得让皇帝觉得他很好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了。
与其那样,还不如树立一个本分当官的映像,哪怕死板些不讨人喜欢,起码稳稳当当的。皇帝就算不喜欢也不会太讨厌。
林璟很相信林如海的判断,从此对皇帝敬而远之。
后来的事情果然验证了林如海对皇帝的判断。
比如贵妃在盛宠之下,受到了后宫所有女人的敌视,哪怕有皇帝的保护,也没有活几年,很快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贵妃娘家也渐渐随之败落。
皇帝哪怕表现的很伤心,也很快有了新的宠妃,继续用她来挑战皇后的权威。
皇后在做太子妃时素来有贤名,还生了二子,本来并无什么过错。可惜皇帝打压皇后和承恩公府的姿态太明显,明显到让皇后在后宫中失去了安全感,拼命压制皇帝的宠妃,还打压皇帝的其他子嗣。整个后宫乱成一团,后宫的子嗣接连的夭折,最后就连皇后的两个儿子也都夭折了。
女子为母则强,皇后拼命的压制皇帝的妃嫔和子嗣,让其中一些人不能生育,让一些皇子夭折。这些人报复起来,连皇后所出的嫡皇子的也没了。皇后也受不了打击,一病去了。
皇帝也因此大病了一场。
他是真想压制皇后一系,可并没有想让皇后和两个儿子去死的意思。
正因为皇后是名正言顺的国母,嫡长子又是最合礼法被立为太子的皇子,皇帝才需要压制他们,让他们不会一家独大。
可皇帝并不想废后,他心中其实十分看重嫡庶,数个儿子当中,他也只考虑过把嫡子立为太子的事。
承恩公势大,皇后与嫡皇子又名正言顺,皇帝才需要适当的打压他们,免得他们一家独大,对皇帝不利。
实际上,他虽然打压了皇后和承恩公府,却已经打算等到嫡长子成年之后,就册封他为太子的。
可皇帝做得太急了。
他以为皇后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势有娘家有儿子,在后宫中一定能保护好自己和儿子们。
哪想到他这些年宠妾灭妻的种种行为,早就打击了皇后的威信。后宫嫔妃们只要能成为宠妃,就不会真把皇后放在眼里,在她们心里,皇帝是偏爱宠妃,厌恶皇后的,那她们自然就不需要怕皇后了。
所以,自然就有人敢对皇后和两个嫡皇子出手了。
皇帝骤然失去了妻子和两个看重的儿子,不由得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对后宫进行了大清洗,凡是对皇后和嫡皇子出手的妃嫔,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轻则打入冷宫,重则全家抄家,流放,斩首。
承恩公府骤然失去了皇后和两个嫡皇子外孙,可以说是失去了最大的前程。这个时候皇帝也不再打压承恩公府了,反而是大肆的提拔重用。承恩公府的子弟很快就在朝廷里出头了。
承恩公府虽然心恨皇帝对皇后太刻薄,可这种封建王朝,不想造反就只能乖乖认命。皇帝给了补偿,那承恩公府就得感恩戴德的收着。
何况没了皇后和皇子外孙,承恩公府的确前程堪忧,凭着后宫妃嫔与已逝皇后的紧张关系,将来不管是哪个皇子登基,恐怕都不会对承恩公府有好感。
现在皇帝对承恩公府有愧疚,有心补偿,承恩公府若是不趁着这个时机发展自己,将来恐怕就要败落了。
所以一方面,老承恩公对皇帝有怨,觉得皇后和两个皇子外孙死的冤枉;可另外一方面,皇帝对承恩公府的补偿又十分的丰厚。承恩公府的子弟,凡是有些本事的,都出头了,在文职武职上占了不少实职。
事已至此,时光不能倒流,皇后和两个嫡皇子也不可能活过来。承恩公府已经失去了将来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