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章 三思而后行(1 / 2)

加入书签

朱元璋杀人时,朝堂内人人瑟瑟发抖的时候内心又会埋怨。

现在朱元璋只是拿起了板子,对朱棣惩罚,朱棣都有一些抱怨了。

可想而知,朝堂的那些人因为被朱元璋砍掉了脑袋,会有怎样的想法。

但是有的时候,不砍这些人的脑袋又不行,但又不能一味的只寻求用这一种方法。

所以这就是秦昊所说的恩威并施。

“适当的给一些官员鼓励和奖励,这就是不错的方法。”

“能从正面引导的,就一定要是正面引导。”

“抓住典型打压的时候,就要让其他人明白这个人错在哪里了,而你自身的痛点又在哪里。”

“这样才不会让这些人继续的犯错误,又能达到陛下的目的。”

“否则终究有一天,儿子会被老子逼上绝路的。”

“在寻常百姓人家,儿子不认老子的事情有很多,究其原因,就是老子没有教导好。”

“当然也有个别的儿子狼心狗肺,这时老子可就要拿起棍棒了。”

秦昊没有完全的让朱元璋放下屠刀,但是又不允许朱元璋一味的使用屠刀。

当然也不仅仅是关于屠刀的事情,而是打压的问题。

对于那些官员做不好事情非打即骂,这种做事情的方法肯定是不对的。

秦昊说的道理也是很浅显的道理,而且也通过朱棣来做对比,让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之前朱元璋嘴硬,不愿意放弃。

现在朱元璋无话可说,因为这种差距的对比已经非常的明显了。

朱元璋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道。

“儿子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但是做老子的都希望儿子听话。”

“也许秦先生说的有道理,咱也要尝试着转变观点。”

“只不过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咱还是不会放过他们。”

朱元璋最后这一句话又是杀气腾腾,其实这也是在表现出自己是有底线。

这一次秦昊并没有反对朱元璋的话,因为之前他都说过要恩威并施。

而且他也说过了,不是放下屠刀,而是要游刃有余。

他笑呵呵的点点头,然后又给朱元璋倒了一杯茶水。

“陛下现在的心态算是正常的心态。”

“变革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流血牺牲,也避免不了,要拿起屠刀。”

“但是在拿屠刀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这和变革一样是不能操之过急,是要有一个犹豫和思考的过程。”

“每个人的手段不一样,和考虑问题的途径不一样。”

“我相信陛下一定能做好这个事情。”

在最后秦昊还是捧了朱元璋一句,因为他知道有些人听到了好听的话,才会让心情舒畅。

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

朱元璋现在神态又变得舒缓,而且脸上又挂上了一抹笑容。

他和秦昊又随意的聊了几句天。

他这才又在询问秦昊。

“那咱在什么时候奖赏他们,又该什么时候杀掉那些不做事情的人?”

其实这就等于朱元璋认可了秦昊的方法,但是又觉得自身未必能够把握好这其中的尺度,这才有此一问。

“在需要这些人死,又能够让其他的人有所震撼的时候,所以这时拿起屠刀。”

“在陛下发脾气的时候,这时应该把屠刀握在手上,好好的想想。”

“是不是这些人真的该死,是不是通过言语能将这些人劝说回来。”

“是不是需要再给这些人最后一次机会,还是用他们来警醒其他的人。”

秦昊说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不杀则不杀,如果必须要杀,也必须要杀一个人,能够警醒更多的人。

杀了一个人,最后只是造成了死一个人的效果,却没有掀起其他的浪花,这种杀人的方法是失败的。

秦昊之前一直都在强调杀鸡儆猴,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惊更多的人。

现摘朱元璋骂底下的官员,如果达不到让其他的该骂的人警醒过来,那就没有必要骂了。

如果朱元璋杀了一个人,没办法让剩下的人害怕,那也就没必要杀这个人了。

哪怕仍然要杀的时候,也一定是要想好办法,通过这个人实现自己要实现的目的。

秦昊先给朱元璋灌输了杀与不杀的概念。

随后他又继续的说道。

“奖赏可不是随着陛下的心情在奖赏。”

“一定是因为拿出这个奖励可以刺激到更多的人,让这些人学着得奖励的人去做事情。”

“其实奖励一个人不只是为了单纯的奖励。”

“除了要让那些做的好的人看看,能做得更好的时候可以得到什么。”

“也要让那些做不好的人看看,如何才能够做好。”

“某一件事情上一个官员不会做没关系,但是如果连抄作业都不会,那就是愚蠢和固执了。”

秦昊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学生在学功课的时候,也不是什么功课都能听得懂的。

聪明的学生在听不懂的时候,会在课堂上与先生探讨,然后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