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论战(1)(1 / 2)
.,
上半年环境不好,飞天奖啥都没搞,敷衍了事。
下半年局势稳定,颁奖又热闹起来。在杭城好好搞一次,也不提前宣布,现场颁奖。听说还有晚会,哦不,叫授奖文艺大会。
像后世那些提名名单、红毯秀、嘉宾拆信封、插科打诨,本质上是将颁奖礼娱乐化,更吸引眼球。
现在可不行,颁奖礼是非常严肃的事儿。
金鹰奖办了6届,今年是第7届,跟飞天奖并为电视双奖——此乃政府盖章的。
白玉兰86年开始,两年一届,今年没有。而且它是国际性质,很多外国电视剧参选,本土剧拿奖概率很小。
所以整个下半年,全国最重大的文艺活动,一个是刚闭幕的电影节,一个就是10月下旬的金鹰奖。
业内和媒体极其关注,发了不少评论性文章,结合金鹰奖阐述近年电视剧发展,和暴露的诸多问题。
卧室,晚饭刚过。
几盘残羹剩饭摆在桌上,谁都懒得收拾。
小旭抱着热水袋在床上看电视,许非坐在沙发上看报纸,随口道:“我过阵子去魔都拍广告,你去么?”
“不去。”
“那我得走上十来天,还有个金鹰奖要参加。”
“跟我有什么关系?”
“告诉你一声啊……”
许非微微转头,见一只小手搭在旁边,遂握住把玩,“十来天也是估计,不过月底前我一定赶回来。”
小旭抽了几下,没抽动,她也知道自己抽不动,可就是拧。从那天晚上“往前一凑”开始,这货跑的越来越勤,她也越来越怕。
许非把玩着那只小手,从虎口扣进去,大拇指在手背上慢慢摩挲。滑滑嫩嫩,有点凉,又蕴着皮肤的温热,似握了一块羊脂玉。
而他摩着摩着,忽然不动,直盯盯看着一篇文章。
中青报,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什么张志新、张海迪,就是他们报道的,以前每周三刊,今年才变成日刊。
这是副刊的一篇评论:《国内电视剧的地域性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文化风俗喜好自古不同。如今又包含了电视剧。
东西南北中,南北相差最大。北人不爱看南戏,因为听不懂;南人不爱看北戏,因为不对味儿。
电视剧也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剧到了北方就遇冷,到了南方就水土不服。
如何消除这种隔阂?
首先我觉得原因有两个,语言和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别说南北,就一个县,一个村,都有不同的方言。国家近些年推广普通话,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电视剧也一样。其实现在做的非常好,荧幕上基本都在讲普通话,对消除地域差异是良好帮助。
至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我觉得要提高立意,去挖掘一些社会共性……说到这里,不得不想到本届金鹰奖,有几部呼声很高的电视剧。
比如魔都台拍摄的《东方大酒店》、《家春秋》。虽以本土为背景,但讲的是全社会的问题。
《家春秋》是名著,虽发生在蓉城,但真切反映了那个时代,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东方大酒店》发生在魔都,但描写了年轻的改革家面对守旧官僚势力的种种磨难,直指改革浪潮中的假丑恶。
此外还有《末代皇帝》,严谨端正,讲述了那段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人物。
三部剧的共同点,都是立意高远,超脱了地域束缚,讲人与社会的共性。而且全篇采用普通话,观众毫无压力。
反观《胡同人家》,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环境下,反其道而行,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角色。
虽在内容上深刻,关注现实问题,表现手法却不是那么令人接受。男女主角讲的是半文不白的‘京片子+普通话’,剧中体现也是京味儿文化。
这对消除地域隔阂是不利的……只有当普通话普及,创作者都在关注共性问题,电视剧才会适用于所有观众……”
小旭见他半天没吭声,好奇道:“你看什么呢?”
许非把报纸递过去,她瞧了瞧,笑道:“好靶子,好靶子。”
“什么好靶子?”
“人家点名批评,你反击回去,一来二去热度不就有了?”
“诶,我可没那个心思!”
“少装蒜,瞧你那眼神,指不定正谋划这个呢。”
“啧!”
许非忍不住揉她的脸,“你说你这么聪明干什么?”
“放开我……唔……”
他吧唧亲了一口才松开,道:“不过这次不容易,人家文章写的好,说的也有道理。胡同确实存在地域缺陷,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喷,啊呸,怎么讨论。”
…………
这篇文章引起了一些骚动。
以前喷胡同的,都往情景喜剧的形式,或内容不深刻上走,结果被啪啪打脸。后来就没人说了,但看不惯的仍然看不惯。
文章作者或许没有恶意,人家也承认胡同内容强大,但从普通话、方言、南北差异这个角度讲,就有些新颖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