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章 大汉岂无人耶(求追读)(1 / 2)

加入书签

典褚就这么头也不回的往前冲,家丁的力道着实差了不少,加之本身抗揍,箭矢射在他的甲胄上,连挠痒痒都不如。接下来,就是等三千人拿下城门,从城内夺门比从城外夺门,要容易太多了。唯一让刘恪忌惮的,只有乞颜石,不知道这乞颜石,是射典褚,还是射自己。叮!宛如霹雳雷霆的一箭,给出了答案。如果不是刘恪下意识侧往一边,这一箭就得要了他的老命。“来来来,有能耐就把朕射死!”险些中箭,刘恪也没打算后退。乞颜石射自己,就挡不住典褚的冲锋,等到典褚冲到城头拿下主将,城门就相当于夺下了。如果自己后退,固然可保一时安全,但以乞颜石的射术,能够对三千汉军造成极大杀伤,就连典褚靠的太近,都有危险。因而刘恪干脆就将自己当做诱饵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更何况皇帝。但他要做的,是把危墙给拆了,那就得硬刚!而且他要是退了,人心也退了。又是一箭射来。这一箭被刘恪以差之毫厘的距离躲开。“踏马的狗东西,是真敢射啊!”刘恪心中暗呼,仍没有停下步子,只是稍微偏移,继续前进。城头上的乞颜石,见刘恪不退,心里却是一阵狂喜。刚刚那一箭,他是故意射偏,用以引导刘恪偏移方向!而现在的位置角度,在他刻意引导下,已至完美!“就是现在!”嗖——这一支箭破空而去,势在必得!杀皇帝的贪天之功,归我了!“啊!”化成雨又一声鸡叫,他下意识想要挡开这支箭,但能力不够,被箭矢硬生生穿透了手掌。箭矢穿过那血淋淋的手掌之后,力道竟是没有减弱半分!而与此同时,突然有一支箭从刘恪身后经过,迎面撞上了乞颜石这一发必中之箭。“汝等小儿,竟敢暗箭伤人!!”一浓眉大眼,方脸宽额,须发皆白的老将夺路而出。其身后还有许多年过半百,头发花白,手持兵刃的壮汉。再后面,则是一些拿着各式刀剑,甚至干脆就是长柄农具在手的平民百姓。“廉汉升?!”城头上的乞颜石一眼认出来人,微微皱眉。当年长安之战时,他就见识过这位汉将的射术,箭矢透骨,能力并不在自己之下。二十年过去,廉汉升辞官已久,他都以为这老头子早死了,没想到还能出来碍事。乞颜石心里倒也不惧,二十年前两人平分秋色,二十年后他依然在巅峰。而廉汉升已经七老八十,又还能拉弓几次?“老将军,你当自己还年轻吗?!!”他拳打敬老院,手起拉弓,连珠两箭。“总有人年轻,也总有人要与年轻人论个雌雄!”廉汉升梗着脖子,亦是强硬无比,对着城头同样连珠两箭。他看都不看,便赶来到刘恪面前,拜下:“大汉故武卫将军,廉汉升,救驾来迟,望陛下恕罪!”刘恪眼中的疲累一闪而过,精神为之一振:“一点都不迟!”他回首望着这群年过半百的士卒,以及看似身子单薄的百姓,个个悍勇异常。大汉家家户户都习武,还有民间特色游侠儿。一个汉人就相当于一个预备役,这也是箫元常之前能迅速召集一批民兵的原因所在。而且大汉朝廷一向鼓励百姓与军中士卒一同御敌。不仅砍脑袋有赏钱,追逐蛮夷,夺还被蛮夷抢走的财物,还能分润一半。所以武德充沛的汉人,尤其是服过役的青壮年,哪怕退役后去种田了,去做些小营生,也会在闲时拿起兵刃,砍几颗蛮夷脑袋赚些零花钱。这就是强汉。“国之将亡,大汉岂无人耶?!”刘恪直视城头乞颜石,大喝一声:“依汉律,能与众兵俱追,先登陷阵斩首一级,购钱五万!斩胡儿百首,可封关内侯!”大汉律令,管你是牛是马,凑足一百个蛮子脑袋,自己还能活着,就能封侯。就是不知道为啥李广一辈子都没凑够数。“一汉当五胡,不是打出来的,还真以为是唱戏唱出来的吗?!!”刘恪的心里顿时安定了几分,他的目光已经不在琼州城中了,而是天下。大汉的退役士卒,何止分布在琼州城一地,百姓更是处处都有。今天他们能在琼州城中起事助汉,明天就能天下各州起事,反抗东胡。这样的大汉,才是能够拨乱反正,重还旧都的强汉!“朕与尔等同战,同袍同泽同捐躯!”刘恪二话不说,提着棋盘继续往前杀去。老将军年老,但箭术上能与乞颜石不分上下,足以充当护卫。“圣人天子,林场悟道,犹死战不退,吾等何人,岂能更惜身命?”老卒和家丁一样,都没有甲胄,但时常保养兵刃,而且更有作战经验。百姓们虽然作战经验差了些,但人多势众,气势如虹。他们不是瞎子,都看得见。皇帝可以下达一封诏书,看着他们生死搏命,但并没有。而是以万尊之躯,冲在最前方,与将士同战。说一百句鼓舞士气话,也比不上身先士卒。“嗯?他们退走了?”只见城头上,乞颜石见势不妙,先领着部分家丁,往左退去。另一边的乞颜亨,则带着刘堡,往右侧退去。“放弃琼州城了?”廉汉升猛然一懵,他都不知道射谁了。“不是放弃琼州城,只是放弃城门。”刘恪有些苦恼,叛军放弃城门,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无他,汉军人手不够。岳少谦的人马留在城外,并不是真的傻到在原地休息,而是四散探马,打探东胡大军的所在,同时列阵防御,准备迎敌。这部分人不能轻动,因而刘恪带领入城的士卒很有限。也幸好之前他没有犹豫,直接将俘虏砍了个干净,不然还得分出人手看守俘虏,更是捉襟见肘。刘恪甚至恶意揣测,那些俘虏说不定都是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