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1 / 2)
因清军编号未齐,今年秋围只比赛不考核,今年的大比也相当于考核的一种。
胤祉当然知道比试不可能完全公平公正公开,从比赛制度上已经出现潜规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数字的争夺,由上三旗与上三旗争夺1、2、3,下五旗与下五旗争夺从4、5、6、7、8,可说实话,下五旗的实力未必比上三旗弱。
只是这些潜规则是不可能去除的,但抛开已经不公平的潜规则,剩下赛场上的高低胜负,胤祉希望是相对公平公正的。
这样才有意义而非形式主义,杜绝靠着权势或利益打假赛等情节,才能达到真正养兵练兵的目的。
且因涉及编号,今年的比赛比未来更多,第一届的规模也很大,场次太多,加上为了保证尽量公平公正,胤祉提前提出了两个建议——建立监管部与公示栏。
首先,监管部。
考核归根到底针对兵部,可由礼部与刑部担任,主责监管。
礼部对三年科举机制非常熟悉,科举是时下相对最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科举的严格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刑部主罚,破坏规则者等同于科举作弊,严惩不贷,这样能够起到一个震慑作用。
再者,公示栏。
把从京城到地方大大小小的考核过程与结果资料,全都整理出来,从京城到地方,公示展示给官员们看,由众人来监督。
当然,为了维持士兵个人与组织形象与脸面,只公布排行前三或者排行前十或者排行前五十或者排行前一百名次,至于具体排多少名次,看参与全部总数。
此外,破坏规则作假者与严重不及格到需要退出军队者,除了刑部惩罚外,也可以公示黑名单。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对于时下大多数人来说,指不定后者的惩罚比前者更吓人。
康熙与众人一番商量,同意这两个建议,又补充完整了一些。
于是自入秋以来,全国各地兵部开始了从小到大的比试。
由于太分散,一开始的参与感本来不会很强,八旗内部的比拼,尤其是军营内部的勇士擂台,着实太小。
不可能人人围观、场场观看,只能够得到结果,但有了公示这一手段后,情况变得迥然不同起来。
公示负责之一的胤祉参考了额娘口中竞礼娱报的手段。
全国各地都有类似记者的人,这些人往往出自有声望或者立过功但因战败不得不请辞的武官或士兵。
他们会把每一天的情况记录下来,在当地公示,再让人最快的时间送往临近驿站,驿站又传到全国各地的驿站,而他们也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城市的信息。
从第三天开始,便陆陆续续有信息被公布出来,并且保持着每日更新的速度。
内容公布的不止枯燥单一的排名,还有比赛过程中的有趣现象与精彩瞬间。
诸如金陵一位巴图鲁天生神力,布库中连赢
二十场,众人期待他未来会走多远,会不会有机会入京;又比如,驻守边疆的一个队伍,在狩猎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就是力量,加上不错的运气,团体狩猎的数量与质量相当于其他四支队伍总和;再比如,某一位诗人为边疆战士写诗激励,这首诗文学水平实在是高,也一并公布出来等。
如此一来,不仅比赛的人有参与感,观众的参与感也一点都不弱,公示是从京城到地方天天更新,这让全国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参与进来,有助于官场更融合。
时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型竞赛娱乐或节目,八旗比试一下子抓紧人心,忐忑、新鲜、支持、失望、兴奋……多种情绪杂交,仿佛他们也在参与其中。
光是这样斗志昂扬的名场面,已经让康熙看见整顿八旗的最大利益所在,他已经很久没有在清军身上看见如此多的朝气,即便在两次征战葛尔丹过程中。
假如持续下去,八旗的兵力一直旺盛,大清的根基扎实,便什么都不怕,治国安邦绝对少不了武力值。
只是这样的此试比想象当中更耗资金。未来可能删减到季度抽检、年度抽检、一年一小比、两年各地内部小比、五年京城大比等。
对此,胤祉表示无奈。
若不是康熙拒绝引入赞助以及小报的计策,此次消耗的真金白银不至于这么多,但这个行不通。
随着比试一步步进行,编号也在一点点完善,当然也暴露不少问题。
抛开京城以外的地方军队,边疆海关的部队编号往往都很靠前,贫困县平均编号也比富裕县靠前,有的地方简直差到没眼看,当地八旗清军堕落的相当厉害。
再说八旗,满蒙汉八旗基本上是分开比试的,但康熙肯定比较过,平均水平还是蒙八旗最高,满八旗中间,汉军旗次之。
但论个人水平对比,最好的满八旗能够与蒙八旗不相上下,但最差的那些人同样也在满八旗。
而京城属于满八旗势力最多的地方,也是清军堕落最快的地方。
距离政策提出到执行已经有不小的一段时间,正是给予士兵们一个准备的机会,尽管如此,极个别人的骑马射箭竟然还没有补回来,有的甚至越补越差。
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