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7章 洪水退新生活(1 / 2)

加入书签

一周后,气温维持在28度—32度之间,适应了寒冷天气的众人都有些受不了,穿着短袖、短裤还直呼太热。

张瑞找出空间仓库里的太阳能板,李斌他们在马涛的指挥下,给几家别墅都安装上了高作用率的太阳能板。张瑞又给他们拿了几个电风扇,大家这才好过一点。

温度升高的最大好处是,张瑞他们种植的土豆、红薯、南瓜、玉米、大豆……开始旺盛的生长。

他们争分夺秒地在别墅周边开拓种植区。山坡上、道路旁、别墅边,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都被他们播撒了种子。

八十多岁的李老爷子和吴妈、钟叔一起背着粗糙的工具去山坡上开荒、种田。每天都如阅兵似的,去巡视一遍所有作物的长势。

冰雪融化后,宋卫平带着他的弟兄们开始建造房屋。

他们按照唐邵文讲解的制作土坯砖的方法,用木板制造了很多土坯模具。从山上挖了很多红色的黏土,用自己做的电动平板车运下来。

电动平板车是宋卫平和马涛的得意之作。

宋卫平他们在解冻的废墟里找到很多废弃的车轮、木板,按照唐邵文画的图纸,愣是用这些破烂制作出几架老式的平板车。

马涛拆了无数废弃的电动车、汽车、船只的发动机装置后,把木头平板车进行了深加工,变成了电动平板车,大大方便了他们运输各种物品。

红粘土拉下来以后,他们又去洪水退去的土地上收割狗尾巴草、牛筋草之类的野草,把土和野草混合,用抽水泵往泥土里加水,一群人光着脚在泥土上踩来踩去的,让野草和泥土充分混合,堆积在一起发酵……

发酵好的泥土被他们堆在模具里,用刮板平整好,从模具里脱出来,一块一块地摆放在地面上晾干。晾干后的土坯变得非常坚硬,就可以用来盖房子了。

他们又用这些发酵好的泥土做了很多的土坯瓦,晾干后用来建屋顶。

宋卫平选择别墅后面的地方,他们平整出一片空地,用马涛改造的小型挖机,挖出了一米深的地基,把发酵好的粘性泥土注入到挖好的地基里,等到地基干透后,他们就开始用土坯垒墙体。

墙体凝固、干透后,他们把一些村里民宿倒塌后,留下的下房木料拉了回来。用这些木料当作屋顶的椽子和檩条,在上面铺上土坯瓦。

怕大雨来临房子不够牢固,来回穿梭在各个废弃的村子里,挖出不少彩钢瓦片,固定在土坯瓦房顶上。

建好房子后,为了应对高温期储藏食物的问题,他们在每个土坯房里都挖掘了将近6米深的地下室,又能住人,又能储物,一举两得。

大明他们还细致地挖出了旋转楼梯,方便上下。

历时了三个月,六座牢固的五间土坯房和一个大粮仓就建成了,兄弟们都高兴的不行,他们有自己亲自建成的家了。

有做木工潜力的宋卫平用废墟里刨出的废旧木板、木头,还有张瑞偷渡给他的木材,领着大明他们做了不少的家具。

他们搬进新房的时候,别墅区的人们又迎来大丰收!

金黄的玉米丰收了,他们收割完玉米,又迎来了大豆的丰收……一茬茬的粮食运到他们建起的土坯仓库里、地下室里,每个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别墅背后起伏的山脉上,成片的绿植开始茂密地生长……宋卫平他们上山挖土的时候,发现原来的百朱峰上,一个新的瀑布从峰顶流淌下来,汇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河流,向山下流去。

深山上再次出现了一些小动物的身影——兔子、野鸡、黑山羊,狍子……

别墅门口的人工河因为地震的破坏,已经停止了流淌。怕这一池死水变臭,张瑞和李斌从空间的莲藕池里挖了一些发出嫩芽的藕节种了进去,两个月后长出了不少碧绿的荷叶。

一池的死水里居然出现了一群群小蝌蚪,在里面游来游去。

安静的夜晚,还能听到青蛙的叫声……

造物主真是神奇,一些极寒中消失的物种突然就出现了!它们是怎样在极寒中存活下来的?大家都是不明所以,却很高兴,这原本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太云山上冰冻许久的湖泊、河流、瀑布……重新恢复了生机,沿着残缺扭曲的河道奔流着……

官方的工作人员带着小部分幸存者在河水、湖泊中捕鱼捞虾,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

一部分幸存者被安排每天在荒山上开荒,把仅存的土豆、红薯、玉米种子、大豆种子种进开垦的土地上。

唐邵文则带着基地的技术型人才,在清理的废墟上面,建造了一座座坚固的土坯房屋。

曾经的方舱公寓被全部清理干净,当作了粮仓,等待着丰收的粮食入仓。

适宜的温度和便利的水源,没多久,庄稼都发芽、生长、丰收了,基地的人一片欢欣鼓舞,他们有粮食吃了。

基地的幸存者们现在有房子住,有食物吃,偶尔会有一些争吵、打架的小矛盾,都在被基地的工作人员严厉警告后,安生了不少。

因为通往山下的石桥在地震时倒塌了,随着河流的通畅,碎石慢慢被冲散在河道中。太云山基地的人想下山去看看,需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