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3章 跟着陛下是没错的(1 / 2)

加入书签

乾清宫,暖阁。

朱由校坐在案牍后方,方从哲、周嘉谟、孙如游这几位阁臣,坐在案牍的对面。

在他们的侧后方,还摆着一个软凳,上面坐着的,正是朱由校新任命的主考官——王在晋。

“诸位爱卿,此次恩科,是朕御极以来的第一次科考,意义重大,对于各地的乡试、省试,内阁一定要做好协调,绝不能出现什么差池!!”

听到这话,方从哲、周嘉谟几人不由心中一喜。

天子既然把协调一事交给内阁,就是默许了他们进行一些操作,也算是对他们举荐王在晋的一种回应。

方从哲旋即恭声道:“请陛下放心,内阁已经给各省县下了严令,定会保证此次恩科的公平与秩序!”

“那便好!”

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环视众人一眼,缓声说道:“对于这一次的科考,朕准备做出一些改动。”

此话一出,众人不由脸色一变。

眼前的陛下,自登基之后,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大动作。

如今突然提出要改科举,其动作自然也小不了。

怎么改?又改成什么样?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一个不慎,就会成为全天下读书人的公敌,这个后果谁也担不住。

可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人站出来劝谏。

毕竟在场的几人,都是此次科举得既得利益者,谁要是在这个时候提出其他意见,定会被踢出局去。

况且他们也知道,朱由校既然当着他们的面说出来了,那肯定劝也没用了。

给他们说了,就已经是给足他们面子了。

“不知陛下准备如何改动?”

说话的是王在晋,身为此次主考官,由他来提问,是最为合适的。

朱由校缓声说道:“以往的科举,都是凭八股取仕,靠文章选才,这种方式选取的人,难免有浮而不实、纸上谈兵之人。

科举取仕,选的是治理一方的官,不是写文章的墨客。

因此,此次科举,必须选出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行!”

王在晋抢先附和道:“陛下说的是,科举取士,为国选才,理当如此!!”

方从哲几人也表现出一脸认同的模样,点了点头。

朱由校说的乃是正理,放到哪里,也挑不出毛病,他们自然也无法反驳。

“既然诸位都认同朕的话,那么朕就来说一说此次改科举的事宜!!”

方从哲几人闻言,也坐直了身子,一脸严肃的看向朱由校。

“让读书人通过考试获得晋升通道,此乃正道,朕不会动,也不会改,朕要改的是考试的题目与内容……”

听到这里,几人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放了下来。

只要天子不是动了科举的根本,内容什么的,倒也是小事一桩了。

只听朱由校继续说道:“朕准备,将科举内容设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继续使用八股文章的形式进行,毕竟文章是基础,不能废?

而第二部分,则是增加一些其他的学科!”

“敢问陛下,这其他学科是……?”王在晋一脸疑惑的问道。

朱由校沉声道:“数术、器械、农学、天文、地理、水利……”

听到朱由校报出来的这些学科,众人不由愣了一下。

方从哲面带迟疑的的看向朱由校:“陛下,您说的这些学科确实为实用之道,可是天下的读书人,大多一心只是研读圣人之言,精通这些学科的人并不多,陛下您不妨……”

“哼~,宁滥勿缺,朕的大明,不需要那些只知道啃圣人之言的书呆子!!”

不待方从哲说完,朱由校冷哼一声,直接出言将其打断。

“陛下说的是……!”方从哲悻悻的附和了一句,不在多言。

王在晋不由开口问道:“陛下,您说的那些学科,都要加进去吗?”

朱由校点了点头,“不错,都加进去!!

朕的意思是,此次科举考核,采用计分制度,八股文依照文章水平打分,最高分五十分。

其余各个学科,每科各选个实用题目,每题记十分。

两项总分超过五十,方为合格,最终以分数论排名,不设上限……!!”

听到朱由校说的这个计分制度,在场的几人也不由开始沉思起来。

虽说如今的读书人,大部分只是一心钻研圣人之言,但是也不乏许多喜好数术、天文一类的人。

而这类人因为有一技之长,明显要比那些书呆子更适合做官,也更容易做出成绩,受到重用。

若是能够把这样的人提拔起来,到时候真的受到陛下重用的话,自己也能获益匪浅。

就像当年的严嵩一样,手底下贪官无数,可就是因为底下有个胡宗宪那样的能臣,使得嘉靖帝不得不继续重用严嵩,直到胡宗宪没用了,徐阶等人这才有了机会倒严。

在座的众人,自认不是严嵩那种人,也不用担心陛下会倒自己,可若是真的能够提拔出一个胡宗宪那样的人,对自己之后的好处,那也是不言而喻的。

“陛下此法甚好,既考核了读书人的文章功底,又能选出实用人才,臣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