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0章 生死,在你一念之间(1 / 2)

加入书签

姜云初笑而不语地翘着二郎腿,却并未正面回答他。 “我是何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想不想要知道,关于殿下母亲真正的死因。” 质子萧瑟,是大夏帝王的十四子,今年年满十五,母亲也只是一名小小的宫女。 萧瑟的母亲是蓉贵妃身边的三等宫女,被蓉贵妃当作加固帝王宠爱的工具。 设计送上帝王的龙榻,醉酒之下获得宠幸。 原本宫中众人以为她因此能一步登天,却不曾想是帝王的无情,翻脸不认。 妄图堵住众人的嘴,他的母亲也成为最卑贱的宫女,任谁都能上前踩上两脚。 因为一次龙恩怀上身孕,在偏僻的冷宫诞下一子,帝王却对这对母子极其的厌恶。 放任他们在冷宫不管不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他们的常日。 直到他踏上大梁路上的前几日,一场大火,将冷宫烧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他独自一人。 萧瑟心存疑惑,不明白她告诉他,这一切究竟有什么目的。 当年他年纪小,一直以来,都与母亲生活在冷宫中,与人与世无争。 母亲在宫中做事也小心谨慎,一直到他踏上大梁国的前一月。 他被选定前往大梁成为质子,被迫与母亲分离,被帝王安置在容贵妃的宫殿。 某日,大火熊熊燃烧,宫内走水,冷宫出事。 宫人们都说是母亲是自杀,为了不让她的身份给他抹黑,让他有更好的生活。 有的甚至说是母亲不能忍受冷宫的凄苦,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冷宫所有的误解全部葬身在火海中。 可母亲一直以来,小心谨慎,从未出现过,任何一点差错。 而且母亲总是说未来会过得更好,她说人只要坚持就还有希望。 难道真的像宫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他要前去大梁,母亲不愿与骨肉分离,所以放火自杀嘛。 “我为何要信你,谁知道你说的话是不是在骗我?” 姜云初从袖口掏出一件小物件,却是一只耳朵的半耳兔子,展开手心露在他面前。 似乎像是一件白色的石头雕刻而成,半耳兔子的眼睛像一双红宝石,小小一只。 一只手就能将它握在手心,只不过现在它稍逊破旧,颜色也不如往日洁白,而是带着一种灰扑扑的感觉。 “有警戒心是好事,不知殿下可认得它。” 萧瑟压下心底的疑惑,眸子转向他手中的半耳小兔,瞪大眸子,眼中惊喜万分。 似乎这份惊喜,压下了他心中的恐惧,不再畏惧她的威慑力。 上前小心翼翼地将半耳小兔捧在手心,心头涌上一股心酸,指腹摩擦着断掉的半只耳朵。 似乎又在自言自语的说道。 “这是母亲的物件,幼年时我在母亲的手里见过,这道痕迹是我不小心摔掉的,它不是葬身在火海里吗。” 姜云初指着他手中的半耳小兔,“若它真的葬身在火海中,为何,今日我又能派人寻到。” 半耳小兔便是她派人在大夏调查萧瑟身世时,意外发现他的母亲死于非命,那场大火并非是意外。 当年但凡知道萧瑟身份的宫女,太监早就被有心之人,打发出宫。 而一直与萧瑟母亲教好的宫女红木,神神叨叨,似乎精神有些不正常。 嘴里总是念叨着萧瑟的母亲新兰是死于非命,是有人要杀她。 在回乡不久,惨遭土匪掠夺,在逃跑的途中,意外死于非命。 而这枚半耳小兔,是在一位老太监的手里高价买来,这老太监晚年无人养老送终,晚年的生活也极为的凄惨。 为苟延残喘,售卖了这半耳小兔。 当年在冷宫发生火灾前夕,萧瑟的母亲新兰,与这老太监做了一笔交易。 用她手上的物件,换取一些布料,为她即将踏上大梁的儿子缝制一件新衣裳。 对生活充满希望,新衣裳还未缝制成,这样的人如何会防火自尽,葬身在大火之中。 一桩桩,一件件总是让人忍不住多想。 竹林深处,一行黑衣包裹的黑衣人,只露出一双漆黑的眸子,眼底无波无澜,寂静得像一潭死水。 手中皆握着一把长刀,急速奔驰在林中。 萧瑟攥紧拳头,答应道:“好,我答应你,与你合作。” 若母亲当真是死于非命,被人放火烧死,若不找出真凶,那便是他这个当儿子的不孝。 于他而言,只有母亲真正死亡的原因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 姜云初起身躬身行礼,“一言为定,我自然会为殿下鞍前马后。” 竹屋外,传了一阵骚动。 冷兵器相互之间碰撞的声音。 刺耳。 姜云初静下心,耳朵一动,倾听着竹屋外的动静。 屋外的敌人大概五到六人,看样子武功高强,门外的手下看来是拦不住了。 快步上前,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将他护在身后。 瞬间眸子冷如冰霜,望向竹门。 竹门也在下一刻被人猛地踹开。 门外赫然站着两名黑衣人,黑衣人望着屋里的萧瑟,相视一眼。 看来她们的目标是萧瑟没错了,就是不知道究竟是谁想要这质子的命,抑或是掌握他。 黑衣人手握长刀上前,挥,斩,砍。 姜云初拽着他的手腕来回躲避,为了不让萧瑟受到伤害,根本不敢放开了回击。 萧瑟自幼来到大梁,完全十指不沾阳春水,陛下也根本不会让他习武。 只能带着他来回躲避黑衣人的攻击,就在她应付黑衣人袭来的长刀时。 另一名黑衣人趁着空隙,侧身偷偷绕到后方袭击萧瑟,长刀笔直的就要插进他的心脏。 说时迟那时快。 姜云初一掌将萧瑟重重在拍倒在地,长刀与他擦肩而过,他跌倒在地。 拽住黑衣人手握长刀的手腕,用力一折,竹屋内响起一声清脆的“咔嚓” 他的骨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