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引子(1 / 2)

加入书签

夜深人静,墓地被寂静的黑色包围,斜影绰绰,只有微弱的月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坟墓上。在午夜月色的诡异照射下,墓碑上被描红的字显得格外惨白。这片墓地,正位于龙泉山的深处。

龙泉山脉,长两百余里,宽十多千米,东西走向。山势环抱龙泉天池,墨江从山间穿过,贯通东西两端。此山重岩叠嶂,雾气缭绕,方圆百里并无人家,人迹罕至。偶有人上山,也是百里开外的村庄中那些靠山吃山的猎户和村民。

龙泉山外围,有一片巨大的原始丛林,是猎人打猎的好去处,也是村民维持生计的地方。附近的村民一般花费三到五天时间从各自的村庄赶来,与猎户在龙泉山脚下汇合后,再开始忙各自的事情。打猎的打猎,采药的采药,砍柴的就拾些木材回去。一来一回,要花费个半月。

离龙泉山最近的,就是佘庄了。说是最近,距离龙泉山也是百里开外。民间总是流传着“不怕龙泉有大墓,就怕佘庄守墓人”的说法。听者以为,这佘庄的村民,住在这山野偏僻之地,为的是世代守护龙泉山上的一座大墓。

有人会问,这大墓是什么朝代的?说话的人就答不上来了。你要再接着问,这大墓葬的是谁,说话人就憋的满脸通红,好半天才憋出七个字“也是听别人说的”,拍拍屁股灰溜溜地逃走了。

其实,你要去过佘庄,就不会这么说。如果是去龙泉山,想要找向导,到了佘庄,很少能找到人带路。运气好的,花费重金,能找到带队上山的猎户,也得乖乖等队员都到齐,凑够二三十个人,才能从佘庄出发。

到了龙泉山下,什么都得听猎户的。你想穿过原始丛林,到山上面去,可不能怪□□的子弹不长眼。这些,几乎是佘庄村民人尽皆知的事情。你要问村民这龙泉山上有没有大墓,村民也是摇摇头——

“我们自己都没上去过,咋知道有没有啥大墓。”

民间的说法,大多是谣言。做了这么久的民间调研,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要轻易相信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话。

在来到佘庄之前,我收集和整理了佘庄的所有资料。佘庄这片地,最早可以追溯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大约在公元370年,佘庄原住民在政权交替的战乱中遭到屠杀,剩下的残种,更是在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登基后跑得七七八八。

现在地图上能看到的佘庄,是最近这些年才移居到龙泉山附近的。说来也有些滑稽,当时寿县划片区时,佘庄原本是划在县城城郊。后来有一支地质勘探队进入龙泉山后,佘庄所有村民集体向县长提议,要搬到离龙泉山最近的地方。于是县长上报到市长,市长觉得这些村民是在胡闹。现在所有的地方都在城市化,你一个小小的佘庄想要“返璞归真”,那怎么可能呢?于是一纸红头批文,驳回了佘庄村民的申请。

要说市长想的也不是不对。人本就是群居动物,所有人都在搞城市化,佘庄带头唱反调,这要批下去,市长的面子往哪里放呢?再说了,以后别的地方都是百分之百的城市化,你寿县就卡百分之九十九的进度条,说出去多丢人啊。别人一说,就是你市长没做好,市长出洋相。以后也别想着升官了,能在望京市把屁股捂热都不错了。

我在找佘庄资料时,也找到了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是一篇来自望京早报的头版新闻,标题是“佘庄申请搬迁龙泉山,市长三字霸气回怼!”看到这个充满现代感的“标题党”气息,再看看三十年前的出版日期,让我有些恍惚。

后来,原市长被撤职,新市长就批了寿县佘庄的搬迁计划,同意村民搬到佘庄现址。

这么说来,龙泉山上是不是有大墓,现在还存疑;而佘庄村民是守墓人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毕竟三十年前,也没有什么知名的大人物葬在龙泉山。

有人问,守墓人是不是为了防盗墓贼?

盗墓者,分四大流派:摸金、发丘、搬山、卸岭。摸金派始自曹操设立的“摸金校尉”,也就是曹操组织的官方盗墓集团。“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说的就是他。发丘则是东汉末年才有的,发丘派也被称为“发丘将军”,他们一般以当铺掌柜或古董商人的身份做掩护,倒卖所获得的文物。

搬山派就更晚了,清中叶才有。起先的搬山道人,并不是奔着墓葬中的金银珠宝而去的,而是为了墓葬中的灵丹妙药,以求“长生”或“不疾”之术。后来随着搬山派弟子增多,大多数弟子继承了搬山派“开喇叭”式的盗墓方式,至于最终的目的,也就各不相同了。

而卸岭派,最初传说其创始人是一个土匪头子,得仙人传授“令人力大之法”,力大无穷,于是带着弟子干起来盗墓的买卖。卸岭派最著名的,莫过于“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吕奉先了。若不是得到卸岭派的真传,吕布那一手绝妙的方天画戟也是耍不起来的。

守墓不像盗墓,有各个流派。守墓不是看家护院,也不是为了生计,那样平淡无奇,窘迫不安。守墓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缅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