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6章 秦宜禄的吏治改革(2 / 3)

加入书签

一个现代人看来实在是不能理解,这些人,难道不是真正治理国家的基石么?

“我是这么想的,首先,取消吏籍的这个制度和概念,统统归类于民籍,当然,民籍也可为吏么,而后由尚书台统一归纳,整理名册,同时呢,朝廷也要给发一点俸禄。”

贾诩闻言皱眉道:“如此,跟官有什么区别?”

秦宜禄闻言一拍大腿道:“说得好啊!我要的就是没区别啊!官也好,吏也好,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朝廷服务,干嘛要区分三六九等呢?政绩卓越的,该升就让他升么,凭什么升斗小吏,将来就不能位置三公呢?”

“…………”

“…………”

一句话把贾诩都给干无语了,一时间只觉得自己的头都大了。

“再有,就是这胥吏的数量了,在我看来,这天下胥吏的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啊,就颍川这个地方,怎么着,也得有三千胥吏才能管得过来吧?比如这颍水之上,怎么也得安排一百多个胥吏,这样才能引导船只有序的行进,入港,盘查,征税,同时为那些经营货物的商贾做好服务啊。”

“再有就是正如这李大本事所说,郡县制的政治体制之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新官不理旧账,卢公刚才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反正一般的地方官也就干三四年么,三四年里我可劲的刮地皮,刮完我拍拍屁股走了,烂摊子屎盆子,自然会有后来人背,这不是逼着当官的人人都去做王八蛋么?”

“不像以前有贵族的时候,说白了贵族对于治下子民,好歹还是有一份爱护的,因为他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片土地上,需要本地百姓供养他,他们也知道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至少不会把百姓逼到活不下去造反,如此一来,虽然名义上天下没有了贵族,但老百姓自发的遇到了事情也会倾向于去寻求本地大族的庇护,这就给了豪强生存的土壤啊,这就是有意在将那些豪强培养成隐形的新贵族啊。”

“怎么解决呢?我能想到的办法,还是胥吏,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肯定是要流的,但是胥吏一般不会轻易变动,一般也都是本地人,官员可能会竭泽而渔,胥吏却是要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哪怕是出于本能,也会自发的去阻止官老爷太过分的要求。”

“因此要用吏,去制衡官,在我看来,不如将吏的任免之权向上提一级,比如各地的太守,至多只能对县吏进行升降,各地的县令,至多只能去升降乡吏,各郡的郡吏,则要将升降之权统统收归朝廷。”

“这还只是升迁,任免之权,嗯……至多,可以放在各刺史部,也即是说即使是贵为一郡太守,也是没有资格去任用,或者罢黜一名县吏的,当然,可以上表朝廷或者各个刺史部,由朝廷或者刺史部进行罢黜。至于招收,这个权力则统归朝廷和各个刺史部,也即是国考,和州考。”

“如此,也是为了明确法度,为了以吏为师,还是以这颍水举例,就算咱们制定了严苛的交通法,假如他卢尚书的家人在河上横行不法,谁又能耐他如何?”

“可如果这郡吏的升降之权收归刺史,任免之权收归朝廷,那假如卢尚书的家人横行不法,做得不过分,大家看在他是主官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很正常,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做得太过分,他们自然也是要管的,不管,刺史部和朝廷就要收拾他们,管了,卢公拿他们其实也没什么奈何,这,才叫真正的依法治国啊。”

说完,众人全都傻了,一时间脑子嗡嗡的,这也就是由秦宜禄亲口说出来,换个人这么聊天,非得被当做精神病给轰出去不可。

真不是为了抬杠,作为尚书令的贾诩很认真地问道:“若按照明公所说,这天下胥吏要扩编十倍不止,还要给他们发俸禄,将胥吏的管理权限层层上抬,仅此一项,各地刺史部和尚书台恐怕至少,也要扩充三倍以上,自然也要发俸禄,明公,若是这么个做法,每年光是发放俸禄,恐怕照比过去也要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了,这个钱,从何处来呢?况且既将这些胥吏移出了吏籍,扩大这么多倍,这个人,又从何而来呢?”

秦宜禄点头道:“确实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的意思啊,先在颍川做个试点,效果若是好呢,明年开始咱们就先在益州推行,如果益州的效果好呢,再慢慢去推行全国,一口吃不出胖子么。”

“先说这钱的问题吧,文和你贵为天下宰执,凡事眼光还是要放得长远一点,不要总盯着节流,更要想着开源啊,就比如说这商税,商税这东西是极其复杂的,就眼下这天下这么几个胥吏,我如何能收得了商税呢?”

“多增加一些胥吏,一方面是为了要收取商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争取做到既让商人们赚更多的钱,又让朝廷收更多的税,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今天就不详细的去说了,总之,胥吏多了,虽然朝廷的开支增加了,但是收入,也会跟着增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至于人从何来呢?这个就更简单了,直接从军中来就行,咱们的兵啊,农时务农,闲时操练,可也不能每年农闲都打仗吧?况且当兵又当不了一辈子,总有退伍的时候。”

“因此这不打仗的时候啊,我的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