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4 章(1 / 3)

加入书签

“是吗?人太多没注意。”徐婳气定神闲,撒起谎来面不改色,“妙妙你别打岔,四姐你接着说,而且什么?”

虽然知道她和沈笑南此生注定有缘无分,但是她有些私心,总想多了解一些关于他的事情。

和亲是她的职责,也是她不能选择的,但至少她可以听从自己的心意去记住一个人。

徐如是过来人,一眼就看出了她提起沈笑南时眼中闪过的熠熠动人的光彩,那种光彩只有面对喜欢在意的人时才会出现,就像她想起冯郎时的神色。

但一想到刚刚才得知的和亲一事,她此时也不便将此事挑明,便接着说:“而且冯郎说,沈笑南似乎对入朝为官这件事甚为抵触。”

听她说起沈笑南抵触朝堂之事,徐婳蓦然想起昨日在赛马大会上的情形。

当时,一向赏罚分明、御下严格的父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突然要赏赐无功无爵的沈笑南正四品忠武将军一职,沈笑南没有立刻拒绝,也没有像旁人一样欣喜若狂谢恩接受,而是露出一副高深莫测的神色。

他说:“草民谢陛下厚爱,但草民自知天资愚钝,不堪造就,不敢受赏。”

被一个纨绔子弟当众拒绝后父皇并没有生气,甚至不见半分情绪波澜,所谓的君威难测似乎在这件事上并不存在。

父皇居高临下看着他,神情不像是在看一位后生,倒像是透过时光在看一位故人。

那种神色,徐婳从来没有见过。

而那个时光中的故人,她也想不出来是谁。

“你又胡思乱想什么呢?”徐如敲了敲她的额头。

“没什么。”徐婳回神。她有一种感觉,沈笑南身上有秘密,他并不像外界传扬的那样纨绔不堪,也不像这几天她看到的阳光清朗,他身上可能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许多事情的真正模样并不如眼睛看到的那般,事如此,人亦如此。这一点她深有体会。

徐婳饮尽杯中茶水,转头望向窗外,话却是对徐如的贴身侍女锦玉说的:“锦玉,你去告诉主持大师一声,今夜我和六公主留宿福泉寺,明日一早启程回宫,劳烦他安排人打扫两间客房。”

“是。”锦玉领了吩咐退出房间。

徐如看出徐婳有心事,不再多言,只默默握住她的手。

手背上传来的温度让徐婳蓦然回首。

四目相对,倏而微微一笑,相顾无言,已胜千言。

第二日,天色刚亮,便有两驾装饰华丽的马车趁着上山礼佛的人还未多起来从归一山离开。

马车一路疾驰,在宫门开启时正好达到皇城脚下,驾车的小太监从怀中掏出令牌,守卫只消一眼便恭顺放行,马车直奔临华殿而去。

除了徐如回宫,今日还有两件大事,一件是新科前三甲进宫拜谢皇恩,另一件事便是西辽使臣入宫面圣。

宣政殿上,各方官员议事完毕后新科前三甲殿前听宣,除却夸赞褒奖和似锦前程,皇帝还御旨下诏定下了两桩姻缘。

一桩是给新科状元冯子修和晋华公主徐如赐婚,由礼部拟定黄道吉日,婚期就定在五月二十八,正是黄道吉日,宜嫁娶祭祀,纳采祈福。

另一桩是关于静阳公主徐婳的。

天下皆知,西辽王子和使臣入京已有大半个月,为的便是求娶大肃公主,值此良辰佳景,皇帝便和晋华公主的婚事一起宣布了和亲之事,定下由静阳公主徐婳远嫁西辽,结两姓姻缘,修两国邦交,图边境和平,愿百年之好。

婚期便定在六月初六,那天的黄历正值天德合、月空、时阳,宜嫁娶开光,宜祈福求嗣,宜远行订盟,是个诸事皆宜的好日子。

短时间内两位公主出嫁,这本就是普天同庆的喜事,为庆祝两位公主喜结良缘,皇帝下诏全国免赋三个月,并于三天后在皇宫最高的城楼承天门举办烟火灯会,届时举城欢腾,与民同乐。

随着圣旨和皇榜一波又一波的飞出皇宫,不出半日这些消息就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新谈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两位公主的婚事和因为婚事带来的免赋政策,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仿佛过年一般开心热闹。

有人欢喜自然也就有人忧愁。

永城侯府里。

侯府西南角有一处风景优美的花园,院子西南角的紫藤花架下置一方石桌,几个矮凳,是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去处。

此时紫藤花尚未开放,只有碧绿苍翠的藤蔓爬满了架子,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柔和洒落,微风四起,架子上的稚嫩叶片飘飘悠悠落下。

沈笑南枕着左臂趴在石桌上,右手指缝中捻着一片刚刚落下的叶子,一动不动,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手里的树叶发呆,难得安安静静。

他这副不吵不闹的模样可吓坏了他爹沈路。

沈路拉着自家夫人躲在不远处的月洞门后面偷看:“夫人,你说这小子不会是病了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