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天下哗然〔下〕(1 / 2)
乾清宫。
因为蓟镇燃起狼烟,京师戒严的缘故,从昨夜开始,这紫禁城的气氛便是为之紧张起来,尤其是乾清宫暖阁的宫娥内侍更是处处夹杂着小心,生怕触怒了案牍后脸色有些阴沉的天子。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就在一个时辰之前,一则由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亲自送进宫中的消息,使得宫中本就压抑的气氛愈发冷凝。
奉圣谕出镇南直隶的守备太监魏忠贤密奏,声称淮安府及扬州府等漕运重镇皆是出现了"盗匪"的身影,以至于本就群龙无首的"漕军"乱作一团,以至于负责押送漕粮的漕运船只为之停运。
要知晓,这贯穿整个大明的漕运可是承担着无数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商货,每耽搁一日,都会损失无数。
昔日"陕西民乱"的时候,各地宗室藩王的"家书"如雪花一般送进乾清宫暖阁当中,要求朝廷即刻解决运河沿岸的"盗匪"。
但漕运除了押送这些"金山银海"之外,还肩负着北直隶数百万军民百姓的生计,实在是耽搁不得。
虽说魏太监同样于奏本中声称,世镇南京的魏国公徐宏基已然领兵背上,沿江肃清盗匪,力求最短时间恢复漕运,但眼下女真人来势汹汹,谁又敢保证这漕运恢复之后,漕粮便能顺利运抵至京?
一念至此,乾清宫暖阁中的宫娥内侍们便是愈发惊慌,就连呼吸都是刻意放缓,免得发出动静,惊扰了天子。
...
案牍后,身材消瘦的大明天子冷若冰霜,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杀意,冷冷的朝着眼前的锦衣卫指挥使问道:"京中怕是舆论纷纷了吧?"
昨日蓟镇"八百里加急"进京的时候,永定门外可是有不少百姓亲眼瞧见,再加上蓟镇等地点燃狼烟,一些有心人借此推测女真大军兴兵来犯倒是不难。
"回禀陛下,百姓们虽然有所激动,但并没有过于恐慌..".
"倒是京中粮店的粮食被哄抢一空..."
闻声,一袭红袍的司礼监秉笔便是躬身回道,其白皙的脸庞上满是焦急,额头上也隐隐有冷汗渗出。
为了应付这场关系到"国运"的攻防战,蓟镇总兵卢象升及居庸关总兵尤世威已然在天子的授意下,提前数月便开始囤积粮食,故而纵然漕运断绝,军中也不会受到半点影响。
倒是这京中百姓,因为有了昔日"陕西民乱"的教训,近乎于下意识的开始提前哄抢粮食,以至于惹出了不少乱子。
"着五城兵马司差役好生盯着.."
只片刻,天子清冷的声音便是在乾清宫暖阁中响起,对于京中百姓会有如此反应他并不意外。
毕竟趋利避害乃是人的本性,更别提这京中本就有不少自辽东而来的"难民",受这些人昔日经历所感染,寻常百姓们哄抢粮食再正常不过。
"遵旨。"
这五城兵马司的指挥使乃是宫中刘太妃之幼弟,在原本的历史上,曾在"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举家自焚,为大明尽忠,与城中绝大多数望风而逃的勋贵们形成了强烈对比。
眼下京师戒严,由刘岱这位老成持重的"外戚"出山,坐镇五城兵马司署衙也是朱由检的主意。
"各处城门的布防情况,可是安排妥当?"稍作沉吟过后,朱由检又是急促的追问道。
虽说对自己此前的诸多布置有着足够的自信,但自己即将"御驾亲征",驾临蓟镇,这京中便成了重中之重。
朱由检可没有忘记,在原本的历史上,女真大汗皇太极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长驱直入,抵达北京城下,甚至得以在"南海子"休养生息,那些数典忘祖的"汉奸"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可是居功甚伟。
"回禀陛下,王尚书已是领着京中勋贵,逐一交代.."
见天子问起正事,一旁的御马监提督也是赶忙回禀,但眼眸深处仍是充斥着一抹不解,好似有些不理解天子为何要选择勋贵镇守城门,并且在人选上还颇有自己的主见。
"成国公那边呢?"
眼下随侍在朱由检身旁的,除了司礼监秉笔及御马监提督这两位宫中大裆之外,便是近些时日才刚刚由京营参将,擢升为四卫营提督的孙应元。
故此,朱由检说起话来也显得随意许多,径自将矛头对准了成国公朱纯臣。
"回禀陛下,成国公仍是称病在家不见其外出,但原本被其约束在府中的家丁下人却是四处走动,隐隐还与京中那些士绅有些联系.."
依着城中锦衣卫及东厂番子的密奏,原本黯然离京的"东林君子"们却是在近些时日先后回京,并一改往日大张旗鼓的阵势,行事很是低调。
听得此话,面色冷凝的四卫营提督不由得心中咯噔一声,略有些不安的盯着身旁的天子,眼神也有些骇然。
瞧这意思,京师眼下的暗流涌动中,不仅仅有成国公这等勋贵涉事其中,竟然还有在士林间享有莫大声誉的东林党的影子?
许是感受到了身旁武将的注视,大明天子朱由检便是微微侧身,目光灼灼的问道:"军中如何?可有异样?"
不管怎么说,成国公朱纯臣等勋贵都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