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章 物质过剩、精神荒芜、原生家庭(1 / 2)

加入书签

有幸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饥荒,对很多个体而言,没有浩大宏伟的故事。从能吃饱到现在物质丰盛到极度浪费也就几十年的事,作为80后的阿紫,还记得姥姥讲的他们吃树皮、吃皮带的过去。

但是人们却把物质欲望推到了无上高度,极度浪费必然导致地球最终不堪重负。如果人人都觉知到少吃、少用、少浪费,过简单物质、丰盛精神的素雅人生,减少自己在地球的碳足迹,这个地球岂不减少些许的重负?

消费主义风行,普通人也动不动拥有几百个包,收藏几个房间的鞋,去年的衣服再也不碰;喝水这么简单的事却要配上十几个不同款的水杯;小朋友还用不到包、包却已经买来挂着看、放了满满一床;刷牙时水龙头可以持续流个十分钟,冲凉前放水都要几十分钟,任由干净的水哗啦啦地流掉;三张纸巾就够的情形却要随手用上一沓……

儿童房成了储物间,一桌的贴纸和玩具,玩具太多所以又买来收纳盒,然后收纳盒又太多,放满了桌子和架子,连放课本的空间都没有,更别提进去读书学习。大人为了控制孩子,为了养出所谓的“听话易控”的孩子,只知道每天去买东西来刺激他的快乐体验、来拔高他被满足的阈值,却不会去反思他为何沉迷手机、为何如此沉默寡言、为何对家人也冷漠。空心人一代代就这样传下去了。

多数人无论家庭穷富都会给孩子远远超过需要的很多玩物,即使家庭条件着实一般的,也在无知的宠溺中把孩子养成了自私的“小皇帝”。其实跟孩子分享大人童年经历所带来的快乐,就远远超过玩具给他们带来的新鲜感。

难道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难道我们的后代不再有后代了?难道我们有很多个地球可以用来生存?

因为太多人只考虑自己而忽略人类共同体,自己和当下的孩子够用就行,哪管自己和别人的后代怎么活。

孩子看了一天手机,但是出去吃饭空隙也要继续拿着手机和充电宝。至于对眼睛的伤害?脊柱的弯曲?大人对此视而不见,但是孩子跟小朋友们玩得起兴时、大人却要制定好时长催着孩子赶快回去。还以为他有重要的安排呢,原来是由孩子继续在家玩游戏到半夜。反正都会晚睡的话,给小孩子玩其他的总比玩电子游戏好?只是因为大人自己不喜、不想社交,也无情剥夺了孩子的本性童年。导致孩子沉迷在游戏里找队友,来弥补和替代与朋友在现实中的心灵碰撞和交流的活生生的体验。看看父母也会多自私。

父母本身没有精神能量可以供给给孩子,父母不阅读,即使买了几百本书,孩子也没打开过书籍,父母只负责买回来,似乎买回来了感觉自己责任就尽到了,孩子就成长了,一切行为止于购买。买了就成功了。家庭中没有心灵的疏通和交换,唯有扔一个电子产品给孩子,还教他去玩让孩子疯狂着迷的“蛋仔游戏”,终于孩子为了游戏而舍弃其他一些爱好和活动,大人竟然鼓励这种行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来打发时间”。大人躺平了、摆烂了,是一种选择,可是孩子在他成长和学习的时期,鼓励游戏来占有他的一切业余时间?为了购买游戏中的武器和装备,有孩子把妈妈的存款全部充值进去;有孩子为了买到游戏中的公仔的隐藏款,买到停不下来,大人竟然鼓励说“买吧,买到有喜欢的那个为止!”任何买隐藏款、盲盒的心态,都是和赌博心态一个逻辑啊!这个行为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呢!投机?上瘾?走捷径?停不下来......

更加可悲的是本来孩子在其他身边人的感染熏陶培养下好不容易养成的阅读、写日记习惯,却被爸爸带着一起打电子游戏的日常取代了。因为只有一起打游戏亲子间才有共同语言、才有交流,脱离了电子产品后,家里是一片寂静、空无。

大人只能教孩子打游戏是因为他自己喜欢游戏,可以理解,但是在养育后代时,基本的向上向善的尝试也可以有吗?即使自己不阅读、不上进,至少也要配合学校和老师,在孩子这个应当学习和汲取智慧的年纪,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养成一些好习惯?到底是无知?还是因为对放纵的上瘾而故意为之?

诸如此类,大人甚至成为孩子成长中拖后腿的、而不是赋能的角色。而这个孩子长大后即使烦恼抑郁,他也只是先去怪自己、去伤害自己,小小年纪就能觉醒的有几个?花很久时间才能去意识到这是原生家庭的耽误和伤害的又有几个?而这样的轮回继续一代代。

大人心灵荒芜,自然地孩子心灵荒芜,如一张白纸的心灵本来可以丰盛美好地成长,却被大人塞来的杂乱而不需要的一堆物质、以毫无精神价值的游戏、和毫无监管任由推送的劣质短视频内容(连青少年模式也懒得去打开的)来肆意填补和破坏。

游戏是精神鸦片

让人沉迷其中忘记自然和人文的美好

尤其是让孩子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控

更深层次的本质是在给人降维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