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商人的妻-14(1 / 2)
黎曼娘,是县令小姐的女夫子,教授县令从九岁一直到出嫁。
县令小姐出嫁后不到一年,就给了夫君一封休书,离异回家后,黎曼娘的名声就不太好听了。有钱有势的人家不请她,穷人家又用不起夫子。黎曼娘的这七八年的日子并不好过,靠着前些年的积蓄节俭着过日子,直到又有人找到她。
“曼娘,有人找你——”坐在院门口的张婆婆大声叫她。
黎曼娘从小没有父母,是舅舅和舅母将她养着。她九岁 ,舅母就将她卖到了“柳翠楼”。舅舅虽然知道,但却害怕舅母丢下一对儿女甩手走人,而不敢吭声。
好在她运气不错,卖进去才几日,“柳翠楼”就被查封了。她被一个没有儿女的大房夫人收为养女,这户人家原来是从京城搬过来的。
黎曼娘就由大房夫人带来的退出来的嬷嬷教导,嬷嬷好像是万能的,教她识字,绣花,弹琴,厨艺。
到了十五岁及笄以后,慈善的养母备好嫁妆,真准备将她嫁出去。谁料突然来的一场病,带走了养母。
家里乱成一锅粥,早先就看不惯她的那些庶女们,纷纷拾掇自己的姨娘赶走了她,养父素来不喜她清冷不讨喜的模样,并没有挽留。
还好她素来有才女的名声,做了几次女夫子后。被县令大人请到家里教养女儿,等到县令小姐出嫁,她已经二十岁。她本是极聪慧的女子,不愿嫁到大户人家勾心斗角;也不愿意嫁到穷苦人家任人磋磨。
本来县令家养着她也没什么,她执意出去不落人话柄,租了孤寡老婆婆的一间房子。其间有人来找她做女夫子,但是主家女儿已经大了,性子已歪成日只请教她宅内隐秘的害人方法。她已经改不过来对方性子了,请辞离去。
清贫却自由的生活也还有另一番乐趣。
黎曼娘到门口,将一个穿着水红缎裙的妇人迎了进来,妇人自称棠采叶,是“棠家馒头”的东家。
“是东家,不是东家的娘子。”棠采叶强调。
想来是误会的人多了,她才如此解释。曼娘看她神采风扬,自信的样子心情也好。
棠采叶问了她几个问题,诸如:“你会教女孩子们什么呀?”“你对和离女子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女人独自做生意有什么样好处和坏处?”……
曼娘凭着本心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并表示自己不会教女孩子《女诫》之类的书。
棠东家似乎很满意,给了她一个不错的待遇,并委婉地问她,可不可以和自家母女三人一起住。
曼娘自是求之不得,但面上保持了矜持和礼貌。两人约定好七日后就去教学,棠东家殷勤地说道,到时候会让牛车来接她。
曼娘唯一舍不得的是相依为命许久的老婆婆,老婆婆拿出拐杖赶她走,“你去吧!我知道‘棠家馒头’我经常去吃的。”
分别那日,曼娘流着泪表示,自己一定会经常回来看老婆婆的。
人与人的缘分就是这么奇怪,亲人不要她,她也没有不舍。对于几年前彼此还是陌生的老婆婆就这么依依不舍,心里难过。还有,刚才见过一面的棠东家,竟然觉得那么投缘。两人只交谈了一个时辰不到,竟然就觉得像是寻觅已久的知己。
曼娘见了棠东家的两个孩子,大的一个喜欢做菜,曼娘就一个时辰教她做菜,一个时辰教她识字。小的那一个看着不爱说话,却是一个内秀的,尤其喜欢算学。
大的姑娘忙,一日只学两个时辰,她就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小姑娘身上。
小姑娘不但聪明,还很勤奋。日学日新,日思日进,曼娘在她身上找到了一种为人师者的自豪感。
棠东家有时在一旁看她教学,有时提笔写一首诗,字好诗也好。听说“棠家馒头”就是她一手做起来的,管账也是一把好手。
有这么优秀的娘,难怪两个女儿这么优秀,曼娘如是想。
不但优秀,还人品好,大方,有善心,还能包容人。
自听她偶然提过一次老婆婆的事情后,棠东家就让她将老婆婆接过来。
“前面的屋子多,还剩余好多房间呢。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接过来吧,咱们这里也热闹……”她说。
热闹?后院从早到晚生意红火,不缺热闹。曼娘知道她是好心。
接过来也不苛待老婆婆,给买了新衣,吃饭就和东家一家人一起,从不嫌弃。
有人悄悄对她说,东家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就想着以后要老婆婆的房子。
对于此类话语,曼娘是嗤之以鼻。老婆婆的房子又破又旧,只有两间。还在外城,能值几两银子?他们那是嫉妒东家对老婆婆好。
东家说了,要给老婆婆请个人侍候她!老婆婆不愿意,成日领人到老婆婆面前,问她满意哪个?这哪里是个做戏的人?
你们不做戏,那老婆婆先在你家住一年你愿意不?
“不愿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