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结发(2 / 2)

加入书签

,历史上三王内讧是南明最后一次大规模内斗,先是自立派的孙可望与扶明派的李定国、刘文秀这三王爆发内战,结果是孙可望降清,秦藩大军归附明廷。原本二人若是能够处置妥当,并且协力共进的话,前景未必差,毕竟李定国的军事才能实在是强。强到不知道他会不会说漏嘴都要告诉他。

可惜,二人不光是没有能够实现合作,甚至孙可望刚刚降清,刘文秀有意请永历移驾贵阳,就遭到了李定国的“病退”要挟,后来更是将刘文秀投闲置散,才导致了刘文秀的郁郁而终,而这便是三王内讧的结束。

三王内讧的结果,原本实现了对孙可望遗产继承的南明朝廷因为李定国的一系列昏聩行为,让整个西营离心离德,等到清军大举入滇的时候,几乎是不战而下了几乎全部的大西南。

刘文秀的所作所为,于理虽合,于情却要稍作商榷,而李定国这个人,天赋点全部点在军事上面,政治能力让人叹息,约等于零。

“可望善治国,定国能用兵。使其同心协力,西南之功或未有艾,而乃彼此相攻,卒至摧败。”奈何孙可望与李定国无法协力也就罢了,就连刘文秀这个相约盟誓的队友,李定国都不能相容,实在天欲亡明。

面前这位晋王李定国,在后世很多人眼中是个不断的被诸如孙可望、郑成功这样的队友,乃至是下属坑的民族英雄,其实在南明的历史上既是受害者,也同时扮演者猪队友的角色。

现在这位猪队友李定国正在尝试哄女孩子,他实在没有哄女孩子的本事,手足无措,胡乱说些什么尝试安慰她。朱媺娖从他怀里脱离,低头轻轻吻上他的额头,“那么再见了,安西伯,晋王,定国。”她轻轻抚摸他的脸颊:“你一定要好好的。”朱媺娖再也忍不住,跑了出去。在出门的那一刹那,她整理仪容,依然一副端庄郑重的模样。

李定国想要挽留,但他徒劳的伸出手,却什么也握不住,又缓缓的放下去,他看了一阵那放着头发的荷包,把它揣进了怀里。

仅仅两天以后,朱媺娖就踏上北上的征程,她已经提前嘱咐沐天波看好李定国,不要让他瞎说什么。现在她要前往湖广,去见何腾蛟和李过,面对北方可能的大同之变,所有人都要行动起来。

已经作别完,朱媺娖头也不回的骑上骏马,离开贵州的崇山峻岭,她没有专门和李定国作别,也没有多说什么,只留下李定国和沐天波遥遥的看着她的背影,久久不能忘怀。

一路奔波辛苦自然不必多说,到了长沙,朱媺娖先换上一身浅色衣服祭奠刚刚去世的左光先,慰劳他的子嗣亲属。历史上他就是去世在这几年,朱媺娖对于他的去世有心理准备。

只是现在朱媺娖要找出可以替代左光先的人物,目前她并没能把理论化为实践的能力,需要有真正领导万军的统帅。

这种人物首先要有出色的军事经验,会打仗能打仗有战绩。还不能和广东那些人纠缠一起,万一一个跳反朱媺娖就没地方哭了。而且还有明事理,明白公主是拯救大明的唯一人物。

符合这个条件的不多呀,朱媺娖美眸看向李过,再转向高夫人,接着扫过李过身后的高一功、刘芳亮、袁宗第等人,倒也不是没有人选,只是这个人选可要好好参谋参谋。

见到李过,朱媺娖笑嘻嘻的说:“来亨怕是不能还给你了,我把他留在了四川。”

“能得殿下重用,那是来亨的福气。”李过也笑着说。至于离开朱媺娖去四川,这到底算不算好事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至少在何腾蛟高一功这些人眼里面是不值的,在四川除非做到四川总督,离开朱媺娖都是不值的。

“他就是死活不肯去夔东看看。”朱媺娖无奈道。

“换我我也是不肯去的。”李过也无奈,因为李自成的原因,普遍顺军普遍比较迷信,不过封建社会嘛,不迷信的有几个?

朱媺娖的眼光又在李过身后的高一功、刘芳亮、袁宗第等人身上扫过,和何腾蛟李过走进庭院。

明代的广东话福建话,嗯……我举几个例子。

祝枝山的《野记》里,有一则讲明成祖朱棣的故事:永乐三年,取进士六百人,分为六甲。……是岁,进士有林廷美者,闽人,仪貌颇伟。上欲俾近侍,问其贯籍。林以乡音对。上嫌之,乃拟为某京官。林退数步,(上)复召回,曰:“老蛮子也,没若福。”即改为山东某州知州,凡二任。

还是福建人中枪:

雷璲字有福。建安人。永乐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纂修国史。拜监察御史,巡按云南,奏劾内使十有九人,悉置于法,还朝复命,以语音不正,出知芜湖县。

不过不用担心朱媺娖的交流问题,地方官见皇帝都要先去礼部演礼的,口音纠正不过来想见皇帝是门都没有的,实在不行就写字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