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百年恩怨(上)(1 / 2)
民初。宣统皇帝退位,宫里的太监宫女作鸟兽散。只留下部分得用的继续伺候依旧留在宫里的几位“主子”。 这天,一架驴车载着一位老太监来到了北滨城投亲。 太监没有子女,只有几个侄子,老太监想着自己风光的时候可没少给几个侄子寄钱捎物,几个侄子给自己养老还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到了北滨,几个侄子待老太监如同亲爹,老太监老了老了总算是过上了几天人的日子。 可是时间一长,老太监就感觉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宫里出来的人,感觉一定是非常灵敏而准确的,不然他也不能从太监活成老太监。 偷听几个侄子的谈话他才明白,感情是几个小兔崽子,弄清楚了自己既没有带出金条,也没有带出宫里的好东西,打算不管他了! 宫里的好东西和金条,他不是没有,也不是不想带出来。可是守着宫门那些如狼似虎的北洋大兵,除了一点路费,连一针一线都不让带出去。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和自己熟悉的刘嬷嬷想把自己用惯的刺绣架子带出去以后好有个营生,这都被没收充了军费。 没想到啊没想到啊,自己在宫里站到腿脚肿,天天提着脑袋赚的钱财,居然养了一群狼崽子。还好还有个老三,这孩子是个好的,知道感恩,把老太监接到自己家里养着。 话说这老三开了个小饭馆,开馆子的钱当然来自于这位太监叔父的资助,可惜这个饭馆地方一般,大小陈设一般,饭菜味道一般,生意自然也就一般。能给家里的几口人赚个吃喝罢了。 老太监就在老三家呆了两年,老三两口子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对老太监也真没的说。可是到了这年的冬天,老太监到底着了凉,尽管老三找来了大夫,也开了药,老太监还是到 不过老太监临死的时候到底给了这个孝顺的三侄子一个“惊喜”,在他的棉袄里面,居然缝着一份手抄在绸缎上的《御用卤菜小本》、这是什么?这就是皇家吃的卤肉,烧鸡,熏酱菜的秘方和做法啊! 原来老太监不是没给自己的侄子准备好东西,还有什么东西比一门手艺,一份皇家秘方更好呢?这可是能传家的! 众所周知,大清就是从东北进关才得了天下的,原本就是渔猎民族,喜欢吃肉,所以他们也爱吃卤菜,这份秘方就是东北人的口味。 老三的小馆子因为新上的卤菜生意很快就好了起来,就连张大帅一家来北滨的别墅避暑,那是天天都派大兵来采购,一天都离不了。 这家小饭馆就是丁记老号,这位三侄子就是丁记老号的创始人丁家富。 上面这些可不是野史,而是记载在民国时期《北滨县志》上的!本来一个做熟食的小馆子肯定是不够上县志的,谁叫他和张家沾了边呢? 生意好了,自然就得添人,当时在饭馆干活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伙计,这个你得给人家工钱,干的好了还得给人家红包,不然人家没准就去别的掌柜那儿了,不伺候你了。 还有一种是学徒,这个不用给工钱,每月给点零花钱就行,人家三节两寿还得给东家送礼。 可是你得教人家本事,人家在你这里出徒之后无论是自己开买卖,还是到别人家去掌勺,你还得扶植扶植,这才能让街坊四邻的伸出大拇指叫声好! 当时丁老三收了三个学徒,老三就是祁五亩,也就是后来的祁家老爷子。眼看三年的学徒期过了,老大去了锦城的五福楼。老二去了省城的大官家做家厨。 就是剩下个老三愣是说自己学艺不精,还要再学学,然后又在丁家老铺呆了两年才出徒回家。尽管也有大馆子找他,他都没答应。 而是自己在距离丁家老铺很远的东关市场开了个卤肉摊儿。而且是以猪头肉,大小肠等猪下水为主的穷人的吃食为主。 虽然到最后人家老丁家也不可能告诉这些学徒真正的卤料配方,但是简化版还是得教的,要不人家学什么呢? 祁五亩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地方上让,经营品类上也和老东家不一样,这是个知道感恩的懂事的孩子! 而丁家的做法就更加震撼!祁五亩的小摊子开张的时候,丁老三亲自赶去祝贺,并且还送了礼物。 这礼物可了不得,是一海碗的丁家老汤! 从那以后,两家就常来常往,一家在东,一家在西,一家伺候达官贵人,一家服务平常百姓。成为了北滨县的一大美谈。 春风年代,万物复苏。 两家老店也不约而同的复业。只不过终究沧海桑田,两家的老太爷都已经作古。现在老丁家说折算的是丁家富的小儿子丁和才,而老祁家的老爷子,祁五亩的儿子祁同乐尽管也在世,却放心地把生意交给了自己的大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