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2章 梅花山的春天(外三章 )(1 / 2)

加入书签

初春。一个风轻、云淡、日暖的日子,在心情也如这天气一样晴朗的下午,我忽然想起了梅花山:这时候,那里该是满山春色,游人如织了吧?

梅花山,自然以梅著称。

在古都南京、紫金山下这座高不过百尺,方圆不过千亩的小山上,却生长着150余个品种,近万株自上世纪末就已栽植的梅树。

随便想一想吧,这万余棵梅树,千万朵梅花一齐吐艳争芳,那该是一个何等美丽的景象?

说到梅花,还不能不提到中国人对梅花的特殊感情。

史证,中国是梅花在世界上的唯一故乡。早在南北朝时期,南京、扬州一带,就开始栽培梅花。到了唐宋,栽梅、咏梅、画梅之风始盛。大诗人陆游一生酷爱梅花,他曾在梅花的故乡——四川成都留下赏梅名诗: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

其实,像陆游这样,曾为梅花而“醉”的古人又何其多。

翻开中国堆积了数千年的文化典籍,可以看到,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花草树木,能够象梅花那样,最大限度地调动着古人和今人的文学情愫,去为之诗,为之舞,为之挥毫吐墨,为之悲伤感怀!

我想,古人爱梅,大概是因为梅花那独特的生存状态,恰好应合了他们那种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冰清玉洁,傲物出世的天性吧?你看梅树那弯曲苍劲的身躯,多像古人们那被长期扭曲,而又坚韧不拔的心灵?你看梅花那美丽、对称、简朴、自然的花瓣,难道不也正是我们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精神形状么?

在这种意义上说,梅花正是传统的中国人在自然界里久久寻觅的知音!

我们的历史文化积淀太深厚。这里不容许我把思想的触角伸得太长。那么,在这个初春的丽日里,何不到梅花山去,做一次精神之旅呢?

我之所以选择这么一个晴朗的天气,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好像还没有看到过晴空暖阳下的梅花。

以往赏梅,我无意中总是顺着古人的心境走,以古人的心态来观照梅花。如我曾在雪后的世界,去“踏雪赏梅”,领略一片静穆和高洁;又曾在微风细雨中,与雨中的残梅一起,感受一份淡淡的哀伤;还曾从“寒风朔梅”的景象中,抚摸到生命意识的冰冷和坚硬……独独没有在一个心情、天气俱佳的日子里,去品味梅花在阳光下的笑脸,去感受梅花那灿烂的神韵。

路上挤满了“赏梅专线”的车。以至我们的车在距梅花山尚有一里多的地方就停了下来。我只好下得车来,踩着暖暖的阳光,在醉人的花香里,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前行。

远方,是碧空白云下的紫金山,一派郁郁葱葱的王者气派。我猜想,古人缘何要把梅花山置于紫金山之下呢?据说当时的晚清王朝和民国政府都曾经把梅花定为国花,也正是在那时,梅花山才开始大规模开发、栽培梅树。

我想,普天之下,百花之中,大概也只有梅花才有资格享用那来自紫金山的王者之风吧。

思索间,我已经随着人流,进入了梅花山。眼前阻碍视线的人群四下散去,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目之所及,我一下子被那满山遍野的梅花摄服了——

真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热情、这么奔放、这么亲切、这么铺天盖地的梅花们!只见在那圆丘状的梅花山上,千树万树的梅花如同七彩云霞,一片片绚丽多彩地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那浑然一体而又飞云流彩的梅花山,让我一下子恍惚了这里究竟是天上,还是人间;让我一下子烂醉在这飞来的仙山仙境之中……远处,那静穆的钟山如同一张巨大的绿叶,为梅花山着了一层恰到好处的底色;近处,容颜丰腴,衣着花丽的人们与梅花互相辉映,好一幅“人面梅花比美图”;再把焦距拉近些,那各色梅花群芳争春,姿态万千:你看,这不是圆润丰满的“南京红”么,那不是素洁高雅的“淡桃粉”么,这不是美而不俗的“绿萼梅”么,那不是美央美仑的“别角晚水”么……看着看着,那枝头上的梅花,好象突然幻化成千万个梅花仙子,她们抖动着那薄如蝉翼、七彩滨纷的花裙子,在那枯枝虬干上,美目顾盼,翩翩起舞……

我醉了。一任思绪在这梅花的海洋里沉浮。我想到宋代名士林逋咏梅的名句:“疏影模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想到了元代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仿佛还听到陆游吟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还有毛泽东在千年以后回应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极力想从这些诗词中寻出一两句来,来切合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可惜,我却觉得都不适合。因为,在历史的深处,那些先辈们几乎都是在一种阴冷灰暗的色调下来抒发爱梅之情,而今天呢?今天分明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暖洋洋的阳光之下,梅花不是开得更艳、更美、更娇么?我想,为什么没有人来诗赞一下这丽日下的梅花呢?

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从一株梅花树上传来。哦。梅花仙子竟然也会开启玉口,笑出声来么?我正惊异间,定睛看处,原来是一个梅花一样美得可爱的小姑娘,被她的父母捧着,送到一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