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命如草芥!大宋底层百姓的生存(1 / 2)
升下户为上户,使得穷户多役。
降上户为下户,使得富户少役。
免役法的初衷是减少贫民的压力,而今
反而加重了穷人的负担。
大宋百姓贫富状况时常变动,一场灾情或一场病,都能使得富农返贫。
而五等簿全靠一次。
经常都是错漏百出。
有些百姓坟头的草都有一丈高了,劳役簿上还有他的名字。
……
御史台门前,马车上。
苏良从葛石头的口中了解到了他想要了解的一切。
葛石头,十四岁,开封府东明县葛寨村人,父母皆为农户,家有九亩四等田。
其中有三亩,还是在抑田亩兼并策颁行后购买的。
因免役法的实施,东明县县丞许大有重新修改五等簿,将他家由五等户变成了三等户。
村内里正告知他爹,只需要给一些“好处费”,便能再改回五等户,减少免役钱。
但当下秋粮未收,葛父根本无钱,便准备将葛石头养的三只鸡杀掉,送给里正。
葛石头不许,因为其母多病,需要鸡蛋养身子。
在葛父杀鸡时,葛石头与其大吵一架,然后急奔近百里地,来到了汴京城。
葛石头觉得罪魁祸首是县丞许大有。
没有许大有改五等簿,他的鸡就不会被杀,他的母亲也不会没有鸡蛋吃。
他在说书人那里听过苏良的故事,便写了一份状纸来御史台寻苏良,要苏良为其主持公道。
苏良想了想。
先是请葛石头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在御史台为其安排了一个歇脚的地方。
苏良准备明日与变法司的同僚一起前往东明县葛寨村走一趟。
全宋变法,最困难的地方其实在村里。
东明县距离汴京城不足百里。
但许多东明县村庄里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未去过汴京城。
在他们眼里,汴京城在云端,根本不是他们这种泥腿子能去的地方。
乡村自有一套为人处事的逻辑。这套逻辑比《宋刑统》对他们更有效。
在那些只知耕地织布的百姓眼里,村内的里正就是王法,掌握着所有村民的命运,甚至生杀大权。
百姓们根本意识不到反抗。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的经验都在告诉自己,若得罪村内的话事人,将寸步难行,甚至没有活路。
在村内,富人和官府之人才有话语权,才有尊严。
一名小吏,对一些村民而言都是阎王爷一般的存在。
大宋的多起百姓造反事情,大多数百姓其实都是从众,他们根本不知什么是对是错。
只因跟着村内有话语权的人向前走,才跌入了万丈深渊。
这种认知方式,使得他们成为了愚民。
当村内的里正告知他们需要“拿钱办事”时,他们毫不犹豫,且并不认为这样有错。
他们只是想平安地活着。
而为了平安地活着,已经耗尽了他们所有的力气。
像葛石头这种敢将县丞告到御史台的小百姓。
恐怕万中无一。
或许他再大两岁,过了叛逆期,对村里的事情有了一些认识,便不敢这样做了。
他幸亏见到了苏良。
若是谁也没有找到,然后还被县衙的吏员知晓,他家的日子恐怕就难过了。
当下,苏良考虑的。
不是解决葛石头家的问题,也不是葛寨村的问题,更不是解决东明县的问题。
而是如何根治全宋乡村底层存在的这种问题。
……
翌日一大早。
两辆马车,一列马队出现在宣德门外。
范仲淹、王尧臣、梁适、苏良、王安石、司马光六人,再加上葛石头,七人分坐两辆马车。
曹护带着数名便衣护卫,负责保护苏良等人。
此事,是得到赵祯应允的。
变法不能总在变法司内写变法之策,总要走出去看一看。
葛石头没想到竟然有如此多的官老爷。
他在上马车前,小声地朝着苏良道:“苏……苏官人,这么多人都去我家吗?我家可能没有那么多粮食招待你们?”
苏良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心,我们吃喝自理,此去一定为你解决问题。”
葛石头再次小心翼翼地问道:“那……那解决完问题,我……我是不是要给你们每人都送一只鸡呀,我家已经没有鸡了!”
听到此话,苏良不由得心头一酸。
葛石头长期生活在“拿钱办事”的氛围中,一直觉得官员办事也都要好处,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苏良摇了摇头,道:“不需要,到时我再送伱几只能下蛋的母鸡!”
随即,苏良看向葛石头手中的包子,问道:“你怎么不吃?”
“我要给我母亲留着,她从来没有吃过汴京城的包子,我要让她尝一尝。”
苏良揉了揉葛石头的脑袋。
“天热,包子放到下午就坏了,你吃了吧,待见了你母亲,我将马车里的一盒点心送给她。”
↑返回顶部↑